从只有3个观众到拿下千万投资 民营剧团里的“戏剧”人生

发布时间:2018-01-31 13:48:05  |  来源:华龙网  |  作者:李袅 董进  |  责任编辑:闫景臻
分享到:
20K

华龙网1月18日6时讯(记者 李袅 董进)34岁的袁野用“高中成绩不好的一种选择”来定义他与戏剧最初的缘分,如今,缘分演变成一份事业。

近几年袁野十来次去上海,看剧、引进优秀剧目到重庆。坐在异乡剧场的观众席,他偶尔会陷入沉思,什么时候能带着重庆的原创剧目来?

最近,心愿实现了。

上海首演当天彩排,袁野的神情中透着一丝期待。受访者供图

去年10月底,距演出还有1个小时,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门口,观众排着长队。一眼望去,袁野觉得这条由人群组成的线,无形中有一股能量,让他忍不住期待、雀跃。

袁野是重庆民营剧团303的创始人,此次带着其导演作品《聂小倩与宁采臣》亮相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重要板块“扶青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实现了重庆民营剧团的又一个“第一次”。

明天,这部当代川剧将在第六届重庆演出季上亮相。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山城文艺圈,这个曾走上重庆小剧场演出拓荒之路的民营剧团,从推出原创作品到建起两座剧场,再到产业化模式,正上演着一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好戏。透过303和一群奋战在小剧场戏剧拓展前沿的人,看到的正是重庆民营演出市场的坚守与蜕变。

第1幕

坐“过山车”的日常

第一次约袁野,是303去上海演出前夕,到达剧场时,他正在开当天的第三个会。

我细细打量这个2800平米的剧场,沿着不规则的楼梯一直往下,两旁是色彩多样、创意不一的大幅剧照。走到底,一个以红、灰为主色调的空间跃然于眼前。排练厅、四面台的演出大厅、戏剧书吧……一抬眼,“戏剧你的生活”几个字眼会在某个角落蹦到眼前。

既要管剧目,又要管运作,袁野坦承压力很大。记者 李裕锟 摄

“不好意思,久等了。”一身黑色的盘扣开衫外套,衣着精神却掩不住袁野神情上的疲倦。起初的对话,他多以“对”“是的”“嗯”超简短回应,气氛略显尴尬。

“精力不集中,我去抽支烟。”袁野说,在国瑞303艺术剧场开业前,他曾戒烟5年,而现在吸烟的频率是两三天一包。

一个电话让只睡了5个多小时的他瞬间清醒,一直显得云淡风轻的袁野皱了下眉。“正在筹备的浸没式剧场,投资商说付款周期有变,不能立即打款。预计开业时间至少得拖5个月。”他说。

接着,又一通电话。正在排演的《聂小倩与宁采臣》获得市里文艺创作项目资助。袁野的神情轻松了些,话也变得多起来。他形容自己的心情,每天都像坐“过山车”。

“从爱好变成事业,压力太大,这是我起初没有预料到的。”袁野回忆,2009年,他和几个戏剧“发烧友”第一次排练的地方,就是当时杨家坪工学院的303教室,这是剧社的起点。没有排练场地,大家就流浪在公园、酒吧、咖啡厅。

袁野和团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袁野说:“那时都不是专职演员,人员流动大,排好的剧可能又得重新再排。”随着一部部原创剧演出,303开始有了固定的观众,但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一直很让人头疼。

2016年底303艺术剧场开业,袁野要面临的是更大的压力,身高183公分的他体重一下子增了20多斤,“以前是追求美的,现在没有那个时间。文化不是一个暴利的事业,只能全身心投入,一步步地走。”

从单纯做原创演出到进行院线运营管理,袁野认为,这是民营剧团发展必经的“阵痛”,好在付出就有收获。

那天,在上海的剧场里,《聂小倩与宁采臣》开演。当传统川剧与话剧、肢体表现融合,音乐中除了琵琶和二胡,还能听到悠扬的吉他声。这场创新,让袁野和这部新编川剧登上了央视新闻频道,收到北京、南京、昆明等多家外地剧院的演出邀请。

“剧场要生存,要在上海、北京等小剧场的主战场站稳脚跟,仅仅依靠制作原创剧目几乎不可能。只有通过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在全国打响知名度,这些原创剧才有机会去到更大的平台,走得更远。”他说。

第2幕

3个观众和10个演员


袁野与成员讨论音效和灯光特效。记者 李裕锟 摄

其实,早在2014年,303话剧社曾在南坪N18小院租下场地,打造出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黑匣子”小剧场。那段时间被袁野称为坚守小剧场阵地以来最开心的时光。

虽然起初,现实并不如想象风光。

台下只坐了3个观众,台上是10个演员加一只狗。2014年底的一个雨天,这场演出让当时的所有成员记忆深刻。

袁野倒是想得开:“郭德纲也遇到过台下只有一个观众的情况,我估计,我们可能也快要火了。”

台上,聚光灯点亮,看不清观众席,演员荣浩沉浸在剧里,并不知道观众只来了3人。“其实无论台下坐了多少人,作为演员,我都会当成坐了3000人一样来演。”荣浩说。

在303正缺专业演员的起步阶段,荣浩的加入带来新的能量。

在做演员之前,即将从重大美视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的荣浩当过一年空乘。他笑称,“我一个学表演的,跑到飞机上来了,自己也很纳闷。”

辞职后的荣浩经人推荐,在TVB的一部剧里串场,一通来自重庆的电话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

“有个原创话剧,男一号要结婚演不了,回来试试?”

没多想,这个耿直的北方男孩回到重庆“江湖救急”。

当时,距离303原创剧《7080》首演还有不到两个星期。


荣浩(中)在《7080》中出演男一号。受访者供图

首演在文化馆的一个可坐100多人的会议厅,荣浩形容舞台就像一个大的讲台。那时,谁也没想到《7080》陆续演了不到一年,积累的粉丝越来越多,“后来在重庆天地剧场,坐五百人的场子,观众爆满,还有不少人站着看完了全场。”

演出多了,是否专业投身小剧场考验着这群年轻人的精力和决心。

一次聚会,袁野的话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303需要一帮年轻人,话剧市场也到了需要我们尽全力的时候了,大家想清楚以后要不要专业走这条路。”瞬间,寂静得甚至能听到猫抓过地板的声音,随后,一桌子人齐刷刷都举手了。

荣浩推掉所有兼职,而此前他在培训机构当老师,一个暑假就有几万元的收入。追求梦想的路上,他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一头是痴迷的戏剧舞台,一头是等了他8年的未婚妻,荣浩内心纠结了近半年。

“我要离开303一段时间。”

“决定了吗?”

“嗯。”

“行,我答应你。”

排练间隙,荣浩和袁野之间的对话,两人各怀心事。

直到303艺术剧场开业,荣浩特意从福建回到重庆一起庆祝。

“还挂了我的照片呐!”望着这面大大的文化墙,他大笑过后觉得眼眶有点热。

“废话,你是303的台柱子。”袁野一把搭上他的肩,仿佛回到两人第一次见面。

荣浩坦言:“303让观众了解我并且喜欢上话剧,等到生活步入正轨我会回来,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

第3幕

文艺硬汉的商业版图

从开始到现在,人来来去去,始终没有离开的只有袁野自己。如何让303完全市场化,在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杀出一条路?这是他日夜都在思索的问题。

他的身上也有一种特质,既有着文艺人的理想化,又有着商人的现实感。“现在比以前单纯排练戏剧要忙得多,要把关作品创作,得知晓剧团的大小事务,还要进行商业化的运作。”他说。

对于商人这个身份,袁野并不排斥,在这个新的身份下,他尤为看重“创新”二字,首先便是按照市场需求对剧目类型进行改革。

303剧场内的文化长廊。记者 李裕锟 摄

“303的受众群体以中青年人为主,这部分人群工作压力大,需要找到一个情绪的宣泄口。”袁野将剧目类型的重心,从过往的情感类逐渐调整为喜剧类,增加了台上台下的互动,并在过程中穿插深层次的探讨,观众有了思考的空间。这一转变,效果立竿见影,来看表演的人多了,讨论热度也有了。

但是,仅凭演出收入根本无法支撑起整个剧团的生存。袁野算过一笔账:以前,场子小,一场剧成本七八千块,一场能有2000多元的收益,一年收入20来万;现在,剧团里人员、项目、剧目都需要钱,资金的缺口更大了。

去年303开启了戏剧教育阵营。受访者供图

为了维持运转,袁野另辟蹊径,没有演出时就将场地租赁出去,办活动、做比赛、搞音乐会,还在去年上半年建立了团队,专门做戏剧教育。“我们想通过戏剧的表演方式,让孩子们树立自我,对未来有清晰的看法和角度,也培养出新一代的戏剧观众。”

和商业地产的合作,则是目前袁野预计303盈利的主要模式。2015年,袁野去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决定引进这种新的戏剧模式。

“最早是百老汇在做,在商业地产里建剧场,将剧场完全改造成剧目里的环境,观众不再只是坐在台下看,而是跟着演员一起体验。场景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让观众完全沉浸式地参与体验。”这是目前袁野十分看好的戏剧模式,背后的资金投入也是最巨大的,场地、人员、设备……加起来需要上千万元。

将这样前卫的戏剧体验引进重庆,背后的风险不言而喻,但袁野一向喜欢逼自己,就像他明明恐高,去游乐园却硬着头皮坐上跳楼机、过山车。他的理由很简单:“没做,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不懂的,就学,不行的,就扛。像以前那样只做常态化的演出,按照目前的情况无疑会做死,只有不段创新、探索,才能保证剧团的生命力。”这个新项目预计在今年10月正式与重庆观众见面,目前已有不少外地的地产商找到袁野,希望能在自己的商业中心也打造类似的剧场。

第4幕

剧场里的年轻人

    付出总有回报,因为对戏剧的热爱,越来越多的人聚在一起,其中不乏刚入行的年轻人。

剧场90后“新鲜血液”高畅。记者 李裕锟 摄

    1993年出生的高畅,是剧团里的小妹妹。因为被火锅吸引,她从黑龙江来到重庆读书,因为看了一场演出,便机缘巧合地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303剧场。

    在重师涉外商贸学院学的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高畅却只想投身幕后。真正进入303工作她才发现,这里的前辈几乎都是“全才”,既能在舞台上发光,收放自如地演出,下了舞台又能瞬间变身幕后人员,导戏、打光、化妆。

    “说实话,这份工作挺累的,说是晚上9点下班,但几乎没有准时过,一有排练经常得忙到晚上11点多,项目来的时候,大家一起熬通宵。”虽然嘴上“抱怨”辛苦,高畅的脸上却是笑嘻嘻的,“累一点,但做得很开心,因为大家都有梦想,有激情。每一次看着辛苦排练的戏在舞台上演出,我都会感动到哭,里面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点滴都是大家的心血。”

    走在剧场里,台前、幕后,不时能看到像高畅这样的年轻人。有时,他们的神情中透着似曾相识的心无旁骛,有时,欢笑声从排练厅传来。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正是重庆戏剧的未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相聚在303。受访者供图

    2017年的最后一天,袁野在朋友圈分享了303一整年的成绩单:329场演出、169场活动、1个戏剧节、1个演出季、50万观众人次、5个国内奖项、两个剧场、五季全民戏剧工作坊……

    VCR里字符在闪动:2017年,我们用戏剧传递了什么?

    梦想……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