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
“扶贫首先要扶志。”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会长张家万,常常反复琢磨这几句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40年的军旅生涯贯穿了张家万的大半个人生,7年前进入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之后,做好扶贫工作成为他的工作重心。
角色的转变,对于张家万来说并不难。因为,他认为扶贫济困也是军民共建的一部分,这样的转变也是人生的另一种尝试。
如今,张家万带领协会成员开展助学、助教、助医、助残和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进行精准扶贫。并把产业开发作为特色,给贫困地区“造血”。
精准扶贫 七年考察贫困地区
作为一个公益性社会组织,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有着不短的历史,成立于1994年,至今已有23年了。
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是经重庆市民政局登记注册、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主要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为对象,以开发式扶贫为特色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和其他的协会组织不同的是,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主要针对贫困农村,宗旨就是扶贫济困,联动社会资源,组织开展扶贫济困工作和相应的慈善公益活动。其次,还要协助主管部门开展产业扶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0年,张家万担任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会长。
张家万身上,带着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为了解贫困村的情况,他一个村一个村地跑。张家万说,“不去走,不去看,就无法了解真实情况;不了解,也就无法做到‘精准’。”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张家万认为,要做到“精准”,首先要定位精准,对贫困户的定位精准才有扶贫精准。而要做到定位精准,就要下功夫去考察。
7年多的时间,张家万实地考察了许多区县的贫困户和贫困地区,有的让他感触很深。
张家万讲了一件亲历的事。一次他去忠县下乡调研,村里有一户家里五口人,近80岁的老人原是大队妇联主任,丈夫因车祸离世,儿子卧病在床、两个孙子念书,她成了主要劳动力,苦苦撑起一个家。孩子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家里只有老旧的桌凳,房子也是四面漏风,但却不是建档贫困户。
“这样的家庭,你不实地去看,也许很难了解到,也就谈不上精准扶贫。贫困让他们没有了尊严,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脱贫,活得更有尊严”,张家万说。
张家万坦言,和过去的慈善项目相比,如今的慈善事业将更加注重文化扶贫、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因此扶贫要更用心、更走心。
扶贫济困 开展多种关爱活动
贫困群体,也需要阳光的普照,雨露的滋养。阳光就是扶贫政策,雨露就是关怀帮扶。
雨露工程、助教公益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村官工程和饮水工程……协会开展的不同公益活动,关注着不同的群体,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帮扶。动员和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募集社会资金,按照公开、透明、尊重捐赠者意愿的原则,开展助学、助教、助医、助残和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及兴办产业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
张家万介绍,到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之后,做的工作主要是围绕着社会救助、产业扶贫两大方面。
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在重庆市扶贫办的领导下,近五年来,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大力开展社会救助活动,筹集扶贫专项资金和国资系统扶贫资金实施雨露工程项目,先后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9330名,并对100名优秀乡村教师和20个创新教学团队进行了表彰。
同时,协会还积极争取中国扶贫开发协会1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先后在12个区县33个村分别实施了养殖、种植、乡村旅游等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据统计,33个项目带动了8000多户32000多人就业,3500多贫困户增收。此外,协会还实施了饮水工程项目,帮助贫困村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张家万说,以“雨露工程”为例,主要是帮助贫困大学生,每名学生最低是3000元钱;同时,也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帮扶。除了日常资助之外,对考上国内前十名大学的大学生给予奖励,已有70多人获得奖励。不少学生通过努力,考上了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可获得奖金1万元,考上其他大学的奖金为5000元。
医疗扶贫方面,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帮扶残疾人、急重病人,帮助因病致贫的家庭等。志愿者下乡组织体检,普及医疗卫生方面的知识;对肢体伤残的人进行矫治手术,协会两次被重庆市残联评为助残先进单位。对于急重病人,直接以现金进行资助。此外,还将在重庆资助1000名肢体残疾的人,这个活动也将尽快开展起来。
一个个品牌活动,一次次传递温暖。扶持农村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在重庆电视台开办“赢在乡村,圆梦中国”的电视创业比赛;开办重庆电视台《聚焦扶贫》的专题节目,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开展“十大责任企业家”、“十大扶贫爱心企业”、“十大扶贫示范项目”等评选活动。
产业开发 提升“造血”功能
“非政府组织面临转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提升协会的造血功能,也让贫困地区有造血功能”,从事扶贫事业多年,张家万有着自己的深入理解。
怎么“造血”?张家万的答案是,做产业开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起来,并让劳动者掌握一定技能,才能使他们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至于脱贫后又返贫。
要想解决贫困问题,仅靠社会救助显然不够,产业开发才是有效的途径。而且从职能上来说,产业开发是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的主要特色。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通过培养主导产业和人才,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从根本上杜绝贫困的产生。
要做产业扶贫,就要与地方、企业合作,要处理的事务和问题很多,相比社会救助来说更加困难。张家万明白产业扶贫的重要性,不懈寻找贫困地区产业开发的机会,也做成功了很多项目。
张家万说,做产业扶贫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接从事、提供服务和与企业合作。
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也做了一些尝试。协会主动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与部分爱心企业发起合作,实施农产品进社区、乐善在线商务平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南川金佛山富硒水等产业项目,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增强协会“造血”功能。
比如,与澳大利亚重庆商会会员合作,成立扶贫基金,更好地开展项目;与企业合作,组织重庆贫困地区的优质产品进入城市社区,不仅解决贫困地区产品销路的问题,同时保证居民吃到放心农产品。
此外,协会还有一批已经完成、效果较好的项目。比如,开州狮子村狮子山美丽乡村生态旅游扶贫项目,协会参与开州狮子村三峡花海的招商引资,规划占地5500亩,分为4个主题园区及商业配套。目前,项目已初具规模,正在进行提档升级,对当地乡村旅游起到极大带动作用,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合作开发的奉节兴隆玫瑰园项目,在奉节兴隆镇友谊村新建了近1000亩的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也让农户的荷包“鼓起来”。这些项目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互联网+ 电商扶贫农民增收
在互联网时代,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也在积极借助互联网手段来开展公益活动,不仅建立了官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作为对外宣传窗口,还开设了“爱心捐赠”平台,用于网上募集善款。
电商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实施精准扶贫的十大工程之一。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成立了电商扶贫专委会,利用“互联网+”来开展电商扶贫,并取得一定成效。
电子商务扶贫专委会成立于2017年2月,是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的二级机构,主要是协助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及相关部门进行农资电商产业的发展和规划,推动农资电商服务体系建设,看展行业交流和举办会议的展览展示,进行精准农资电商信用体系的建设,整合行业资源,进行专业人才的培训认证,搭建“互联网+公益”的云平台、行业交流平台、交易平台,开展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农资行业的应用,发布统计数据和调研报告等工作。
张家万介绍,电子商务扶贫专委会主要体现“互联网+精准脱贫”、“互联网+定制农业”、“互联网+社区惠民”、“互联网+流通”的模式,保证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有路可销,保障社区居民食品安全,实现精准扶贫、社区惠民的扶贫效益保障。
7月26日,由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台湾财团法人李照雄慈善基金会、重庆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主办的2017海峡两岸(重庆)优特产品产业交流暨乐善在线全球首发仪式举行。
以“乐善在线惠民超市”为代表的乐善在线项目,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号召,推动贫困地区无公害农产品“零中间环节”进入城市居民社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优特产品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还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乐善在线项目是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开展电商扶贫的一个缩影,在协会的帮助下,不少大学生村官参与电商扶贫,不仅方便消费者通过网络买到农家土货,也解决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农产品销路难、增收难的困境。
“扶贫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互联网+,实施网络扶贫、信息扶贫和产业扶贫,推进供给侧改革,传递实用信息,介绍新业态、传授新知识,这才是新时代下的扶贫工作”,张家万说。
人物对话:
《公益慈善》:是什么力量,让你对公益慈善、扶贫工作保持着极大的热情?
张家万:公益慈善乍看起来并不难,生活在网络时代随时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捐款捐物,可以在闲暇时间做义工陪伴孤寡老人或宣传公益项目。但若要真正做好公益慈善,就是一个准入门槛很高的领域。
重庆的扶贫任务很重。从2010年进入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起,就将扶贫事业作为自己的重心。我认为,要做好公益慈善事业,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关键就于个人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重要前提。需要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要有对公益事业真正的热爱。
《公益慈善》:你认为如何做扶贫才是“走心”?
张家万:用心做扶贫,要注意三点,第一是队伍建设要加强;第二是态度作风要改变;第三是扶贫方法要改进。
扶贫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扶贫干部和人作人员要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对扶贫有真情实感。而且,每个贫困地区的情况经常变,如果第一手情况都不了解,还谈何精准。贫困地区产业空心化,是“虚”;下不去,对贫困地区情况摸不准,也是“虚”。因此,要常常下乡去调研,一个村一个村的去跑,这就要求敬业精神、责任心。
另外,重庆要多树立扶贫典型,不管是乡村旅游、特色古镇,还是产业扶贫,要拿出“真功夫”。而且,各部门还要围绕一个目标,合理分工、整合资源,避免资源和力量的浪费。
《公益慈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去年出台之后,要求募集资金必须透明。协会在这方面如何建立机制来取信于民呢?
张家万:新慈善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慈善活动,为今后一系列慈善活动提供了法律标准,这对协会下的资金募集、进行社会扶贫救助、产业扶贫开发肯定是很有帮助的。对此,协会专门建立了一套机制,第一是成立了专门的账户;第二是接受市审计局的专项审查;第三是每笔款项都有追踪机制;第四是定期在扶贫开发协会的网站进行公示,捐赠人随时可以查询资金的走向和流程。
《公益慈善》:协会在开展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张家万:困难肯定是有的。首先就是筹集社会资金越来越难,协会向相关单位筹集社会扶贫资金或慈善公益资金,社会各界应该予以关注。
其次,扶贫开发协会的造血功能不足,发展壮大有一定的困难,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还需要大力支持,需要社会爱心企业参与合作。
第三就是人才的问题,做公益慈善的人需要有一定的能力素质,专业人做专业事,比如小孩有心理障碍,要懂得进行心理矫正;项目涉及到种植、养殖等,需要对口专业才能提供服务。协会主要做的是慈善公益项目,工作人员薪酬待遇比较低,要建立人才的长效机制,需要政策解决,并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要能留得住人才。
精彩语录:
*扶贫队伍要适应打脱贫攻坚战的要求,首先就是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
*干扶贫工作,要深入、艰苦、扎实的作风,下得去、等得住、帮到位,要以这种精神为作风。
*你要到公益组织来,就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我应该为社会奉献什么?我为扶贫济困应该做点什么?以这个目的加入才对。
*真正的扶贫开发难点在于产业扶贫,观念要转变,不要靠、不要等。(《公益慈善》杂志•高端访谈)
人物简介:
张家万,1952年8月生,湖北黄陂人,原武警重庆市总队政委。现任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会长,曾获得“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