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8-02-08 15:26: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朱茂  |  责任编辑:闫景臻
分享到:
20K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复兴的关键时刻,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以市场化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格局,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加快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积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以市场化方式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重大

建国以来,我国发挥体制优势,国有文艺院团得到极大发展。相比之下,其他文化主体受体制所限,作用发挥相对不足,大量优秀传统文化深藏闺中。同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门类众多,仅靠财政投入和国有文化院团的自身积累,显得杯水车薪。其次,这是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调配能力,将全社会一切文化主体匹配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三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据相关研究,我国在消费市场整体规模接近美国的情况下,文化消费需求应占总体消费的30%(大约10万亿),目前却约有2万亿。要解决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就要用发挥市场的作用。四是应对国际文化渗透和挑战的必然之选。近几十年,欧美韩按照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大量通过电视剧、电影等输出西方文化和价值,对我国实施文化渗透,让我们防不胜防,这也提醒我们要善用市场化的手段。

紧紧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发挥市场机制的新路径

深入推进改革,增强国有文化市场主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力。完成174家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改制组建华龙网集团等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重庆有线、新华传媒上市方案获中宣部批复,重数传媒创业板IPO申报获证监会受理。重庆出版社在总体经济规模上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三、地方第一”。完成8家市级文艺院团、19家区县文艺院团改革,改制后的演出场次和收入均大幅增加,仅重庆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家改制后年均演出200场,催生了一大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品。

深入实施大开放,增强社会文化市场主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全国率先实行大部门制,从“办文化”转向“服务文化”。自行政审批改革启动以来,取消市区(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46项,下放市级行政审批12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32项,取消非行政许可项目10项,网上行政审批率实现100%,压缩审批总时限35%。深化投融资改革,组建文投集团,资产达60多亿,投资优秀传统文化产业项目近30个;发挥市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作用,资本金放大约4.1倍;发挥市级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引导作用,基金总规模达26亿元;重庆西证渝富、宁波华金国联股权投资、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市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革。

深入实施“文化+”,增强相关产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力。深入实施“文化+”“互联网+”双轮驱动战略,不断完善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措施,建成特色文化集聚区37个,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创意体验的新阵地。第一类,围绕一个文化概念进行策划,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打造文化休闲类产业集聚区,如南之山书店集群等;第二类,利用闲置工厂,重新设计、改造成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如渝中区改造印制二厂建成贰厂文创公园等;第三类,引导企业建成两江新区数字出版基地、重庆出版传媒创意区、重庆广告产业园、猪八戒网“花果云”众创空间等一大批数字创意类产业集聚区;第四类,利用高等学校品牌优势和艺术人才聚集效应,打造出黄桷坪艺术园区、古剑山艺术村、艺立方创客园、501基地等一大批文化艺术类产业集聚区。第五类,从沿海引进文化生产制造企业,打造重庆国际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建成大西南文化装备对接平台。

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增强传统文化项目载体市场化落地水平。按照文化产业化、资源集聚化的思路,以特色文化小镇为载体,帮助区县策划了迎龙水文化特色小镇、万州三峡老街、城口红军老街、北碚中华龙凤宫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牵头组织专业招商,引进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力争用5年时间将重庆建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国文化小镇之都。如,将明朝女将军秦良玉的故事和土司文化相结合,投资40亿元打造“中国土司城”项目;挖掘秀山县苗族少数民族文化,投资50亿元打造秀山县“凤凰苗寨”项目;挖掘农耕文化资源,投资50亿元建设垫江县“伏羲农耕康养民俗文化旅游区”;结合中华优秀故事、礼仪、中式婚庆、婚服、古典家具定制,以及琴棋书画的培训等将民俗文化融入演艺产业,投资40亿元建设北碚区中华龙凤宫项目;融入动漫和科幻元素,投资30亿元打造的九龙坡陶家镇“天空旅馆小镇”项目。

深入刺激文化消费,深挖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费潜力。把刺激文化消费作为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今年以来,我市抢抓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机遇,以“品味巴渝文化,共享快乐生活”为主题,紧密结合元旦、春节、元宵等三大传统节日,整合我市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形成“一大战略联盟、三大板块活动、四十二个主题、双百佳文化消费新领地、百万现金红包、亿元消费礼包”的整体格局,吸引 450余万人次参与,直接拉动文化消费13.8亿元,掀起了优秀传统文化消费热潮。主办的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成为与杭州、东莞齐名的三大动漫节,拉动和培育了文化消费市场,传统文化得到持续传播和弘扬。

弘扬传统文化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党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绝对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坚决把弘扬传统文化置于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之下,加强对市场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方向性把控,确保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清晰界定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敢于向抹黑、颠覆传统文化的一切行为亮剑,尤其是针对互联网、电视荧幕上屡屡出现的对我国历史文化名人、民族英雄的故意颠倒、丑化矮化问题,严厉追责、以儆效尤。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要加大向社会资本的开放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资源交给市场、把人才引向市场,用市场的方式创造产品,用群众的需求评判产品,倒逼形成更加有市场需求的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出台支持政策,减少不必要的审查,打破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壁垒。二要加强传统文化项目策划落地。要立足群众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充分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招商部门,结合经济发展中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文化+”,包装策划大型文化项目,引进有经验、有实力、有情怀的市场主体投资,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多样化、个性化。

积极实施文化品牌战略。针对公益文化院团受资金、创意、机制等所限,其他社会文化主体小而散的现实,要积极培育文化市场的领导品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加速发展。一要壮大国有文化企业。以深化国企改革为契机,按照抓大并小的思路,加紧重组有资源的文化院所及企业,推进优秀文化资源和人才集中,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二要坚定支持社会文化主体。在加强社会文化主体管理的同时,选拔一批有历史担当、有民族情怀、有市场潜力的社会文化主体重点培育,推进与国有文化资源的深度合作,给予产业政策、金融等方面的特殊支持,协助开展国际文化项目并购,打造根正苗红的大型民营文化企业。三要充分发挥资本的力量。适应当前通用的经贸政策和各国的文化保护意识,运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文化企业发展,鼓励资本市场向真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企业直接融资,加大各类金融工具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支持,加大地方文化投资基金向传统文化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培育知名文化企业。

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文化消费是促进整个文化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持续弘扬的重要基础。一要敲碎文化消费玻璃门。加大博物馆、艺术馆等公益性文体设施免费开放力度,全面降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门票,坚决取缔一些涉及文化古迹的二次门票收费等,真正让群众低成本甚至无成本走进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消费传统文化。二要加强群众性文化消费引导。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作用,定期举办群众文化消费节,通过文化产品提供者让利、文化产品营销整合等方式,逐步打造成文化消费品牌,培育群众文化消费习惯,壮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费群体和基础。

积极推进文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是传统文化高度弘扬的标志,是应对文化渗透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文化走出去政府协调推动机制,制定完善文化走出去专项规划和实施细则,整合资源和渠道、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按照国际通常惯例,把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项目与企业的市场化运营结合起来,加大文化交流项目的政府服务采购力度,以市场的渠道“悄无声息”地输出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依托市场机制、发挥文化企业作用,加大对海外有市场、有阵地的文化企业支持力度,协助相关企业针对特定市场研发和输出代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突出支持国际版权合作,促使内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积极支持海外华侨聚集区在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活动。


作者系重庆市文化委副主任 朱茂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