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出门在外的人们又踏上了归程。当然等待我们的除了思念的家人,还有一大堆家长里短。而正在谈婚论嫁的人,必然会涉及到婚恋中的“彩礼”问题。
几千年来,彩礼文化给了男女结合一种仪式感,也表现出对婚姻的慎重和崇敬之心。但近年来我们渐渐发觉彩礼已经偏离了它本来的样子,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大操大办十分普遍。彩礼更是水涨船高,金银首饰只是起步,新房、新车成了标配,“天价彩礼”事件层出不穷。
例如甘肃平凉,彩礼钱从5万到20万不等;山东湖南两省则要10万元左右;更有甚者,河南淅川县部分农村订婚起步价高达30万,而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一万。换句话说,淅川县一个光棍要娶上媳妇起码不吃不喝攒上30年的钱。许多家庭一人结婚、全家负债,甚至酿成悲剧。2017年1月,河南省汤阴县一新郎在婚夜锤杀新娘,就是因为女方索要彩礼远超他的承受能力。
“天价彩礼”已成为农村男女婚姻的拦路虎。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1950年、1980年《婚姻法》和2001年修订后的《婚姻法》,都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内容。彩礼风俗受到批判,法律已经明文禁止,但是在农村却屡禁不止。为什么会有这种屡禁不止呢?中国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婚恋产业专家艾曦表示:费孝通《乡土中国》中讲到,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村人口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习俗。农村人口祖祖辈辈生活在一片土地上,流动性比较小,这就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熟人社会,人和人之间、家与家之间、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认识和了解,对人情传统风俗非常重视。在这个社会里,长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权威性有时甚至大过法律。人们是否遵守某个习俗,主要取决于上一代人和周围熟悉的人的态度,而不是查证相关法律条款。这便是彩礼仍然存在的原因。
我国的传统文化里讲究一个“礼”字,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合适的场合,要有符合身份的合适行为;二是对合适的人,要有合适行为。后者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比如古人讲的忠孝,对君主忠诚,对父母孝顺。
艾曦表示:彩礼原本应该也是一种“礼”,它应该是关乎着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一种合适的行为。比方说彩礼意味着两家缔结良缘的喜庆、男方对女方表示的诚意之类的,它也是连接双方情感的存在。但是天价彩礼就会破坏两家的连接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然而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天价彩礼,反而会破坏了人情。
“我身边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以前家里有位小时工,她每天都要从凌晨5点一直工作到深夜10点,一共打五份工,包括在饭店里帮人切菜切几个小时,所以她手上经常是带着伤缠着创可贴的。后来我得知,她之所以这么辛苦工作,是因为她家里有三个儿子,他们结婚的彩礼加起来需要五六十万的。从她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天价彩礼的沉重与残忍,它已经不是一种正面的维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习俗,反而会成为压死感情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艾曦说。
彩礼作为一种传统的习俗、一种喜庆的礼仪,是可以被保留下来的,但一定要回归它的本质:仪式感,而非物质负担。这种礼仪不可任由其发展成为天价彩礼,或者索要对方承担不起的彩礼额度,进而成为恶俗恶习。
张爱玲说:“花着他的钱,心里是欢喜,不是因为女人的贪婪。”古老的彩礼,最应有的样子便是:男人对未来妻子的诚意,家庭相处的情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