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兴海:直面产业、民生、企业家精神

发布时间:2018-03-12 15:38: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蔡彬
分享到:
20K

image.png

中国网3月12日讯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小康股份董事长张兴海出席会议,并在会议期间提交了关注产业、民生及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建议。

产业:以大数据、智能化重塑现有汽车产业组织方式

进入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探索新路径。新时代的企业需要具有量子思维,站在未来看未来;要以迭代方式,重塑汽车产业新的组织方式。

在产业互联网的新时代,新的组织方式必须打破传统制造业对思维的教条束缚,做什么产品固然需要研究(实际上,从全球趋势及中国的国家战略已经明确,发展智能汽车是不二选择,也是中国汽车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机会),但更为重要的是怎么来做产品,怎么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更愉悦的体验。这就要求必须把握住大数据、智能化提供的可行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汽车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国际视野、世界标准来思考如何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准来建立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沟通。

未来是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正在构建智能出行、共享出行的用车环境。要满足未来用户共享、多元性和多变性的需求,新的组织系统必须是智能化、人性化的,核心模块规模化、技术产品平台化、关联资源众包化。

智能汽车既是共享出行的理想交通工具,更是国家战略,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巨大、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巨大。按照100万辆智能汽车数据估算,总投资预计在300-500亿元。建成后年销售收入预计在2000亿元,带动产业链的新增产值预计在5000亿元,同时整车通常将按照1:7的比例提供产业链就业。

建议以大数据、智能化重塑现有汽车产业组织方式,并从三个方面予以落实:一是用5-10年时间,在大数据底层平台建设国家引领的、全国统一兼容的智能出行大数据体系。二是用5-10年时间,在运用端建设全国化的能源补充体系,结合使用好新旧能源,推进绿色低碳、共享出行。三是大力发展智能汽车,在制造端抓住智能驾驶系统、电池系统与电驱动系统的核心技术,建议政府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行投入和专项补贴,建议由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地方政府负责落地,在全国按区域划分,投资建设高标准的智能驾驶系统、电池系统与电驱动系统产业园。

民生:万企帮万村推进贫困村精准扶贫

要认真落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关键在提高精准度,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推进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找到一条既能达到精准扶贫、脱贫目的,又满足了自身需求的产业扶贫的路子。

以我所在的重庆小康集团为例,总共一万余名员工,集团免费提供工作餐,单单这一笔费用,一年集团的支出就超过3000万元,这还不包括一年下来各种节假日给员工发放的福利品费用等。这些蔬菜、水果、米面、肉类等都来自市场采购。

如果我们定点帮扶一个贫困村,让他们来种植所需的各种蔬菜、水果,大米,喂养猪和家禽,然后我们负责以现金,按照市场价,甚至考虑到产品的原生态,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收购,用于员工工作餐及各种福利品。我们满足了自身所需,也没增加多少负担,农民们又有了不错的,而且很稳定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按照我们一年至少2000万元购买农副产品的资金测算,如果一个贫困村有500人,每人一年的平均收入就达到了4万元,这远远高于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低于2736元的标准。同时,集团员工也享受到了原生态的放心的食品和福利品。

农民有资源,企业有需求,这也是一种产业扶贫方式。耕地不荒芜,收入稳定后,还可以吸引打工的年轻人返乡,让农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地方政府只需要解决道路运输问题,企业甚至可以用先支付收购款的形式,帮助贫困农民进行先期的种植投入,解决他们的启动资金和后顾之忧。

小康集团愿意先行先试,尽快落实一到两个贫困村,以这种方式进行产业扶贫。实验成功后再建议进行全国推广,同时也助推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发起的“万企帮万村”行动,带动全国更多的大型民营企业以这种方式参与精准扶贫,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企业家精神:权威媒体塑造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公信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沉淀下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他们身上彰显的优秀企业家精神,是国家和社会一笔巨大的,也是最稀缺、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经过近四十年的高速成长,跑马圈地的时代、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今天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时代,这是新的机遇。高质量发展,本质就是创新;企业家精神,核心同样是创新,两者不谋而合。如何在中国制造以外拿出更多中国创造?如何在丰富产品的基础上提供世界级品牌?如何在微观场景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无论是落实新发展理念还是化解新矛盾,无论是实现产品迭代还是顺应消费升级,新时代都在呼唤优秀企业家的新探索。

但企业家却面临着困扰。首先是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多样、多元,各种要素交织、纠缠在一起,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新生态,使大家越来越看不清主航道,把握不住主线;第二,这个世界变化的速度与节奏太快,企业难以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赶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认不清新事物的真面目,感觉越来越难以适应;第三,黑天鹅事件满天飞,成功模式不断被颠覆,过去成功的模式失效,经验失灵,企业的成长开始变得无迹可循,让人对未来摸不透、吃不准,心里没有底。

尤其是近两年,中国企业家群体似乎陷入了集体焦虑与不安的困挠。这种焦虑和不安,一方面来自急速变化的世界,让企业家普遍感到方向迷失,价值迷惘,难以适应;更深层次的一方面,是来自中国企业与企业家所处的赌性十足的社会文化与不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许多企业陷于说不清、道不明的政企关系之中。企业家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理应受到社会尊重,但社会的认知偏差,使许多企业家的心态灰暗,阳光不起来。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要回归企业家精神,重塑与弘扬企业家精神。

重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仅仅是从政策层面重视和定义优秀企业家精神还不够,需要榜样的力量,要通过多渠道塑造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公信力,树立具有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及其企业为标杆和榜样,树立和传播“听党话跟党走”的正能量,影响其他企业家,特别是让内心还不安定的企业家找到学习、奋斗的方向。

由此,建议由中宣部会同中央统战部等部门予以统筹策划,利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中央权威媒体平台,地方官媒跟进,开设专门栏目,定时对符合三大企业家精神要求的全国优秀企业家及其企业进行深度宣传,挖掘成就优秀的基因,基准扶贫的典型,树立榜样的力量,弘扬正能量,重塑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树立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公信力,营造全国企业家学先进、比先进的浓烈氛围。(郭三多)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