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世间真正领悟其中真谛之人难数一二。对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也如传说般,虽耳熟能详,但现实中此类人仍是屈指可数。
猜想此辈现世难遇,应皆载于史册或为民众杜撰而成。遂遇津源,乃知吾辈生于富裕丰足之室,对人间疾苦知之甚少,对艰难困苦尚乏切身体会,难抑、心中匮乏之愧,诺诺相谈,如见书中之辈,如闻异世百态,久久未能平息。
初闻津源知其慷慨捐助,旁人述之传奇一生起落三番,终归于育人助人为富之道。遂逢其着一身笔挺西服,目光坚毅不苟言笑,距离感即刻油然而生。富裕之人投身慈善似是当今见怪不怪之事,许多所谓慈善家似心系众生慷慨解囊,但实则对慈善之根本鲜有深刻理解,皆因对人生之体悟尚且停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对津源的认识也是在不断追问后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得以深化。
志学之岁 投身社会熔炉
津源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难以为继之时,他不得不奔走他乡谋求生计。背井离乡,只因他现在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播种季节之后,棉株上药驱虫是秋季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家里面临一笔不小的开支。父亲刚刚离世,照顾未脱丧夫之痛的母亲是职责所在,未满志学之年的津源似是在经历过生死离别后一夜间长大成人,再不似一般孩童般无忧无虑,怀着一股使命般的毅然辍学离乡。
年岁尚小的他只身来到天津,以修路压草帘开启了人生中以社会为家的人生阶段。正值酷暑时节,连续的暴晒与劳作压弯了他正在成长的身躯,就着风尘吃,携着尘土睡。五日后,张津源提前结算了五天工资——40 块钱,并立即托人交到了母亲手里。40 块,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像是一个信号,饱含了一个男孩经历成长的重量。
“社会是最好的大学。”他轻笑的说。的确如此,社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像催化剂,经历其间种种似是经受一次次的洗礼,让人变得更通晓自我,更坚定自我。然而社会对于张津源而言,更像是一个炼钢厂,不断的高温锻打如蹂躏般撕扯着未满十五岁的他,一切似乎已不再是一种洗礼,而更像是毁灭。
那一年,他正值志学之岁,有一个小小愿望就是把脚上那双不成型的旧鞋子换成一双崭新的运动鞋。怀着这样简单的如今看来唾手可得的愿望,他一头扎进名叫“社会”的熔炉里,开始了他从未料到过的苦难五年。
五年之痛 尝遍世间苦难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是这世上最磨灭希望的,那应该就是无法改变的宿命。旁人听闻津源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这五年,无不绝望生叹。唯有初出茅庐深陷其中的他才真切的知道,在这样一种如噩梦笼罩的命运之下,人根本来不及思考其中的冷暖,咬紧牙关、全神贯注的活下去成为脑中唯一的执念。
寒冬时节,踏着十几寸厚的大雪辗转至胶东半岛,寻常人家还在春节之气中缱绻,捉襟见肘的小津源孤魂般流浪至尚未开工的小工厂,与几个一同天涯沦落的小伙伴靠着白水挂面和捡来的菜叶熬过了正月。为了节省一块钱的路费,他每天踩着大雪步行数公里,只为到火车站去觅一份糊口的工作。一串孤独绵延的脚印深深印在天未亮时的雪地里,又很快被大雪覆盖,就好像他的命运,再奋力的挣扎也如惊涛骇浪中的一尾小鱼,不遗余力却也无济于事。等待他的不是那个充满机遇的火车站,而是如牢狱般煎熬的封闭采石场。
没有自由、没有收入好在还有希望。被黑中介骗至山上采石场的津源如奴隶般连续工作,炸石块、当搬运工。一百来斤的石块压在他身上的时候,他苦却也没有倒下,因为老板说过,拉一车石头给一块钱工钱,一天能拉 40 车。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要过多久,但一块钱一块钱的数着、记着,好像这重复、劳累、无休止的工作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开始他会憧憬着拿到钱后先去饱餐一顿,馒头裹大葱早已让他食不知味。但慢慢的,这样循环看似没有头的日子如同转动不止的磨盘反复碾压着他那随时可能粉碎的希望。恶劣的生活条件及非人般的待遇如洪水猛兽般席卷着他,让他终于熬不住摧残,不顾一切的逃离。他在逃离前思考了些什么,有没有顾虑过曾经自己细细记下的每个一块钱,有没有想过以后该何去何从,这些都不得而知。只知道他是唯一逃离那个地狱的孩子。八个月中的分分秒秒都深刻而煎熬,恍如隔世般的回想那段经历显得如梦一般飘渺却深入骨髓。
之后,津源换过无数份工作,被命运玩弄掌中的他如一只无头的苍蝇,跌跌撞撞、头破血流。睡桥洞、干苦力、挨饿受冻、受人欺凌,所有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对经历过 8 个月囚徒般生活的津源来讲已不算什么。他掐着一分钟的时限在电话里跟母亲说一切都好,挂断电话继续投身于与命运抗争的人生中。
如戏之变 成就云淡风轻
张津源第一次领略到人生的意义已是五年之后。五年间,每每受苦的时候他都告诉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总能熬过去的。五年后,当他站在自己刚刚开业的熟食店门口,细细体味着那种打心底里透出的复杂情绪,他似乎明白了苦尽甘来的含义。
之前屠宰场里处理牲口内脏的经历成了他宝贵的财富,夜间持续 15 小时的工作让他成为二十七个人中唯一坚持下来的人。张津源说,对于这份工作,他不觉得辛苦,每天拼命工作,勤练技术,最后一分钟就能完成一整套工序。让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样一份工作,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让他有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熟食店。让他难忘的还有那个带他入门学手艺的熟食加工师傅,那也是他体会到这社会对他展示出的为数不多的善意,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心里深深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凭着好学求精的态度,他带着存款和一身本领终于开启了他自己事业的大门,开启了不再为吃穿发愁的美好生活。
天灾人祸不可违,非典与禽流感相继席卷全国,张津源的熟食店也遭受了毁灭般的冲击。失落的他不知所措。好在被委以重任之人总能绝处逢生。曾经常常光顾他的熟食店,一位大姐引导着张津源跨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她衣着不凡,气质谈吐都非常人,这让从小都向往美好生活的张津源不由得浮想联翩,若是有一天能过上穿西装打领带的生活该有多好。抱着这种憧憬他转让了所有店面,跟着这位大姐做起了销售。“销售是一门艺术”,张津源说,在公司的经历让他学到很多,这也是人生的一笔不小财富。
随后的经历仿佛老天开玩笑似地,不断拖拽着张津源让他起起落落多年。三年时间,几十万资本曾顷刻间荡然无存,经营过大排档,搞过房产中介,摆摊卖过宵夜,总在辉煌时一落千丈成了他难以逃脱的梦魇。2010 年 10 月时的张津源真的很绝望,一度想过自杀。在又一次失败后,张津源终于忍不住质问自己,在营销这条路上真的还能坚持吗?真的永远也不能成功吗?老天爷真的要如此残忍吗?这一次,他终于嚎啕大哭起来,但他心底有个执念告诉自己,再往前走一步,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若不成功就彻底放弃营销行业。而这一次,便成就了今天的张津源。
2012 年,他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投身于动漫影视市场。2016 年进入金融教育行业,专注于引导众人共同富裕。一期期学员不但是他的朋友更是他前进路上的动力,他明白这些人心中向往美好生活的期许,亦如他曾经那样。从那以后,张津源相信宿命了,他的宿命并不是屡战屡败,而是老天总会眷顾他,给他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过去遭受的一切回头看来似乎成为他如今事业的基石,让他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有感有恩。也是从那以后,面对得失,他再没有之前的大喜大悲,多的是一份云淡风轻的释怀。
而立之年 顿悟旦夕岁月
回首往日岁月,与命运抗争似是津源成长的主旋律。十五岁,他厌倦破旧的无法再修补的衣衫和鞋子,他想要一双属于自己的运动鞋,然而真正得到后却因舍不得穿而变得不再合脚;十六岁,他痛恨日复一日被囚禁的劳作生活,他渴望自由,待他逃出时却发觉自由之身也难免受饥饿之苦;十七岁,他难耐简陋单一的饮食,毅然选择肉食品加工厂打工,当他不再为填饱肚子而担忧却开始向往体面的人生;二十啷当,经历人生沉浮,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不管是一双普通的运动鞋还是他几十万的身家,对张津源来说,最难忘的莫过于一路上向狼狈的自己伸出援手的美好灵魂们,好好活下去既是对他们莫大的尊重与首肯。
慢慢的张津源知晓了于他而言最有价值的事,并非享乐挥霍而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帮助每一个深陷困难之中的人。他经历过种种苦难,深知绝境之人内心的绝望与灵魂深处的潜力,他深知一份善意能在道德边缘线上解救垂死挣扎之人。他打心底里感恩生命中曾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并深深的渴望成为那样的人。
那一年,他已过而立,经历了那个年龄本不该经历的苦楚,提前看破了人生,物质上的富足远不及灵魂的充实来的重要,而助人于水火远比享乐更加让人踏实。
斯人之仁 反哺冷暖人间
现在张津源早已不是那个连饭都吃不上的穷小子了,回忆一路走来的艰辛,他走的每一步都可谓待人如己。用他的话来说“我知道员工最需要什么。除了经济保障,发展希望,更重要的还有人格的尊严。”他不喜欢雇佣关系,更喜欢以合伙人的姿态与员工相处,即使在没那么富裕的时期,他仍承诺员工做足两年便将店铺全权馈赠,他不单单说到了,也做到了。每每面对自己的员工,他都想起多年前为自己买回家火车票的老板,他一样要求自己,对待员工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不仅仅是满足对方的物质需求,更要令对方从内心里感到一股真诚的尊重。
如今事业有成的他平时并不铺张浪费,喜欢着简单素净的运动衣衫,尽自己所能为这个社会默默奉献着。此次张津源毫不犹豫的拿出三十九万元用于定向捐助。谈到具体如何使用这笔钱,他早已心中有数。“一定要帮助孩子们。”他笃定的说,建立流动图书馆、爱心图书室等等有助于孩子们学习增长见识的基础设施是他一直希望做的事。而这次捐款并不是他第一次致力于慈善事业,早在多年前他便陆续不断的捐款。谈及之前的事例他腼腆的表示:“之前只是想做点好事帮助他人,并没有觉得自己是要刻意去做慈善。”据张津源的工作搭档说,几年下来他慈善捐款的数目累计早已超过百万。谈到家庭慈善时,张津源面露微笑。他说,人生最欣慰的是,找到了一位与他志愿相投的妻子,并在慈善这条道路上一直支持并陪伴他走下去。他们也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教育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让他们从小受慈善的熏陶,心存善念。
谈到未来,因为自己从小的遭遇,让没有接受完整教育的他对孩子们格外关注。未来五年中成立五到十所希望小学是他的愿望之一。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同等的机会。采访时,他目光坚毅的说,他以后捐助的希望小学,每一所都要有足球场,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身体健康又是一切的根本。慈善要永远做下去,不是为了填补自己过往的缺失,而是为了孩子们能拥抱更美好的明天。
“我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我是创一代,我将慈善作为事业来做。”一路充满传奇色彩的张津源以自身自强不息的故事为例为我们展现了感恩与回馈的不息循环,书写了冷暖人间里最珍贵也是最真实的大爱情怀。
环顾当今社会浮华如幻,多得是自诩尝尽人间苦楚之辈,或煽情,或掉泪,或堕落、或义愤,其中得人生之道者,鲜有。逢津源兄长,乍看若其他富裕之辈享蓬勃人生之喜乐,后闻其沉浮往事则如见大隐于市般唏嘘难抑,多的是对先贤经典留存之惺惺相惜。浅触津源过
往之历历,如管中窥豹,其内心境界与感悟恐常人非亲历者而不能得,遂简而概之以铭你我,即世间百态之苦,唯大爱可长存。《公益慈善》杂志•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