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乐”育桃李 花香满园春

发布时间:2018-03-26 14:41: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靳  |  责任编辑:闫景臻
分享到:
20K
Loading...

“嘭,嘭,嘭……”一阵阵尖锐的破空声呼啸着划过七月的夜幕,打破了苍溪县城的宁静。抬起头,天空中流光溢彩,炫目的礼花辉映着人们自豪的笑脸。嘉陵江两岸,欢乐的人群奔走相告,2017年高考又传捷报,多名学子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的喜讯瞬间刷爆朋友圈。

苍溪,秦巴山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扶贫地区——一个小小的贫困县——基础教育经验在全省交流,高中教育连续32年全市领先,社会力量投资优质民办教育的势头愈来愈旺,贫困县办大教育,教育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被学术界称为“教育的苍溪现象”,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笔者进行了深度探访。

学生乐学

走进东青镇东阳村,笑容还挂在刚刚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王璐脸上,姑娘带着我们向院子里走去,大厅的中堂供奉着一位古代官员的画像。

“这是我们的远祖——南宋状元王樾,是苍溪广为传颂的教育子女的典范,九子八进士,学士满门笏满床。我从小就是在祖父那里听着他勤奋好学的故事长大的,他是我的偶像。”

几乎每个苍溪人都知道王樾的故事,自幼笃学闭户,寒暑不觉,终成大器,公元1231年登进士第,宋理宗金殿策对第一,高中状元。梨乡大地自今仍流传着他枕典席文、警枕励志、乐学成才的故事。

老状元也许不曾预料,在700多年后自己笃信好学的品质依然是后世子孙的活教材。王璐是王樾的第24世孙,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她的勤学上进一直感染着身边的同学。其实,无论是当时的汉昌乡党还是现代苍溪人,敬仰圣贤,乐学上进已蔚然成风。在同王璐的交谈中,她流露更多的不是学习心得,而是状元的家风、家训、文化传承的熏陶濡染,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在交谈快结束时,姑娘告诉我们:我身边有好多同学既是我的竞争对手也是我的学习榜样,特别是学姐张清艳的事迹一直鞭策着我。

张清艳,2007年“四川省十佳中学生”。九岁时不幸身患脊柱骨结核,昔日的小伙伴照常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而她却不得不面临停学的残酷现实,打针吃药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去省内外的许多大医院询诊问医,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母亲也弃她而去,疼爱她的太祖父和祖父相继离世,只留下了患有心脏病的祖母和没有多少谋生能力的父亲,小小的年纪便承受着巨大的人生苦痛。

即便如此,小姑娘仍然坚信知识的光芒可以照亮一切,立志要用知识来拯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只要一捧起昔日的课本和图书,她仿佛平添了无穷的力量,迎向命运的重拳并给以狠狠地回击——小姑娘又倔强地重新回到了学校。为了省钱,她不但没有因为停学两年而留级,相反还跳了两级。为了跟上学习,她不得不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艰辛。几乎每一个夜晚,她都要在煤油灯下艰难地自学以前落下的功课。脊柱的剧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个年幼女孩的残忍折磨,她以惊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一个许多字不认识、不会列竖式、老师曾坚决拒绝的缺课生,逐渐变成了全班第一名。200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苍溪中学。

在苍溪中学,张清艳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关心和照顾,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世间温情,她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不断上升的名次更加激发了她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然而,不幸再次摆在这个女孩面前——她的病情急剧加重,脊柱已经弯曲到90度,经常在课堂上痛得大汗淋漓,然后被同学扶到寝室——如果不立即手术,她面临即将永久瘫痪之苦;如果手术,成功的可能性又极低,她极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在手术台上醒来,而手术的费用更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将这个脊柱弯曲的姑娘压得喘不过气来。在此危难之际,她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自己:我要学习!我要成才!!我决不能成为亲人和国家的负担!!!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她毅然选择了手术。学校和社会各届向这个坚强的姑娘深出了援手,为她募捐筹集到天价医疗费。2005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地为她实施了手术治疗。

2006年,张清艳正处于手术后关键的恢复期,本应该在医院治疗和休养的她却坚定地选择回到学校,带着虚弱的身体开始了紧张而繁重的学习。由于病情耽搁的学业太多,她刚开始明显感到学起来非常吃力。她在日记本上写到:千万不要被命运击倒,不幸不能成为无能的借口,在学识上也要挺起脊梁,做一个大写的人。她说到做到,从一进学校开始,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每天最早来到教室,却是最后一个离开,没有课间休息,没有周末假日,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新课,补习缺席的功课,她一样都没有落下。带着残留的伤痛,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她把所有的泪水都化为了汗水,用汗水孕育出新的奇迹。一个月以后,在一次学科测验中,她竟然成为了全班第一!她的优秀和顽强让所有的老师惊叹不已!她的事迹感染鼓舞了无数的同龄人。2007年,她被评为“四川省十佳中学生”,同年7月,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她所在学校高考成绩再次实现了新的突破。

其实,苍溪像王璐、张清艳这样继晷焚膏、好学不倦的学子比比皆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已深入到每个苍溪人的灵魂深处。这些出自寒门的学子坚信“梅花香自苦寒来”,勤奋攻读,以期学有所成。仅仅是近5年,在全县就有10多位学子考入了北大、清华等名校,10000多人进入了本科院校就读,学成就业后从根本上阻断了几千个家庭的贫困代际传替问题,为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每年暑假,许多孩子自觉自愿参加有益身心的“研学旅行”团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了考入理想的学校,他们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念头,顿学累功、笨鸟先飞已然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从小深植骨髓,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最终在各自的事业领域都颇有建树。

教师乐教

离县城一百多公里的彭店乡清泉寺是苍溪巴中两地的交界处,这里群山环绕,远离城镇,“一脚踏两地,一家为两县”屡见不鲜。不知道从何年何月开始,便有僧人在两地相汇的山垭口大兴土木修庙建寺,清泉寺逐渐成为两地边民心中的朝圣之地。清末民初僧人散去,有德高望重之乡绅借佛堂兴义学,延请当地博学广识者为师,便有了最初的清泉寺小学。从此两地乡民的孩童便有了启蒙之处,清泉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甚于前。

早晨七点半,向国光老师准时打开校门,等着他的五名学生来校上课。

有风从巴中的山谷吹来,朝苍溪的谷口冲去,教室外的古柏沙沙作响,便有枯枝落叶随着风在校园里乱窜,宛若那些调皮的村童。向老师叹了口气,细心地打扫地上的落叶,如今偌大的校园空荡荡的,有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便有一些杂草冒了出来,向老师就细心地把它们清理掉,这成了他40年来的习惯。

“得把它拔掉呢,免得藏些蛇虫之类的东西,伤着孩子可不好。”向老师一边打扫一边对笔者说,“我就是在这所学校启蒙的,工作后就回到这里,一直到现在。你别看学校现在人少,八十年代最多的时候有五六百人呢,苍巴两地的孩子全都在这儿读书,一到六年级都有,教职工就有十多个呢。”向老师回忆起学校的鼎盛时期不胜唏嘘。

由于清泉寺小学地处偏远,随着生源的减少,这所农村小学也在迅速凋敝,如今只有2个年级5名学生,向老师便是这所学校最后的留守者。

“向老师,学校的生源这么少,你为什么不申请调走呢,你家就在在镇上,教育局领导也曾多次劝你回到镇中心小学上班的。”笔者满心疑惑。

“回镇中心小学上班对我倒是方便,可是我走了,这些娃娃咋办嘛?就五六岁的娃儿,跑到离家十多公里的学校去上学,虽然学校可以寄宿,可是那么小的娃娃,一周见不了家里人,好可怜的嘛。我坚守在这里,他们就可以在离家近点的地方读书,下午放学回去后父母家人就可以陪着,对小孩子才是最好的生活学习方式。再说我教一、二年级,两年后娃娃就大点了,自理能力强一些,再去寄宿家里人也放心些。”

“可是,现在不是有许多家长都在场镇陪读吗?”笔者仍然试图说服自己这个昔日的启蒙老师。

“那是家庭条件好点的嘛,可是对那些贫困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其实班上的5个孩子,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能在这里读书已属不易,哪儿还有能力去镇上读书。我若走了,这些孩子读书就更艰难了。” 向老师直起腰看着树上锈迹斑驳的大钟,坚定地说,“这些孩子是振兴乡村的希望。我在岗一日,这学校的钟声便会响起。”

打扫完学校,时间已经指向八点,五个孩子已陆续到校。“当当当……”向老师敲起了那座年代久远的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望着身子已经佝偻的向老师,笔者的眼睛湿润了,在这处偏僻之地,他苦行僧修行般的坚守四十年,度的是辛苦劫,修的是兴学缘。

其实,在上个世纪8、90年代,全县就有2000多民办代课教师放弃了外出打工致富的机会坚守在三尺讲台,因为这方热土寄寓着希望下一代通过知识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有许多人甚至到了退休年龄仍未解决编制问题,把青春和热血都无偿地献给了山村的教育事业。后来生源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而逐年消减,如今全县仅剩30多所村级小学,仍有30多位同向老师一样的坚守者,他们守护着学校、守护着乡村基础教育、培育着振兴乡村的接班人。

与向老师一样,苍溪中学教师陈正文一生奉行榜样的力量,近乎严苛地要求自己要做师德的表率、学习的表率、躬行的表率,他常说:学生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

陈老师坚持用党性的力量武装自己,用人格的力量影响他人。他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带动影响学生。他与学生一道参加劳动教育,一道参加体育课、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他是学生们心中、口中的“陈爸爸”。

陈老师注重教学研究,善于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方法、经验,是省级专业刊物的副主编,参与青少年科普读物《数学的奥秘》编写。他与数学组里志同道合的老师刻苦攻关、义务辅导学生,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上斩金夺银。他以极大的热情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先后带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成为高中教育的骨干力量,他是同事们亲切的“陈大哥”。

陈老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带头开讲座,上公开课、示范课、实验课,教学成效显著,30多年来先后为高校培养输送了2万多名优秀人才,被全县教育系统誉为“陈铁牛”。

在苍溪中学校园,笔者还见到陈老师的同事——美女作家李桂芳。李老师头上有无数光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会员、广元市则天女子文学社副社长、广元市科普作家协会副会长、《读者》签约作家、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已在全球百余种文学刊物发表了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是省内外很有影响的青年作家。2016年,县委组织部找李老师谈话,希望她到作协工作,担任作协主席,专业致力于文学创作。

当时,李老师给组织部长讲了这样一件事,上一级她任教两个班的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在高三时还担任了办公室主任,学校为了给她减压特地调减了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她实在舍不得相处两年的学生还私下哭了一场。

“何部长,学校才是激励我创作的不息动力,学生才是激发我灵感的不竭源泉。虽然职业作家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可是,离开了校园、离开了学生,这一切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是让我安心教书吧,那才是我甘愿奉献终身的事业。”

在全县近5000名在职教师中,李老师这样的教育情结绝非个例。县实验中学某王姓教师曾在20多岁时被调到政发委工作,可是每当一经过校门、一看到学生他就会难受,一天天地纠结、一夜夜地失眠,一周后他读到学生恳求自己回校上课的联名信,没有丝毫顾虑,当即决定返校重拾教鞭。如今的年近花甲的王老师捋着自己的满头银发,动情地说:只有在教育的舞台上施展才能,自己的人生才会如此圆满。

梨乡大地,从古自今,私塾先生、人民教师都是倍受尊崇的职业。在这里不仅有向老师、陈老师、李老师、王老师,还有苍溪职中教师刘小兵(“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烈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舍生取义,用年青的生命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山小学教师文笃敏(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在地震来临时毫不退缩,只身徒手救出32名学生;田菜小学教师冯敏(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四川省“最美乡村教师”),教书育人是事业更是使命,因为在她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正是这样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教师典型,构成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育从业者队伍,这才是苍溪教育长盛不衰的常青树。他们始终不为外届的名利诱惑所动,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甘于清贫,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苍溪教育壮丽的诗篇。

家长乐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四月的杨家阁,草木凄凄,细雨纷飞,清华大学教授杨奇林在祖父的墓前长久伫立,一想起当年自己上大学时的情境就眼含热泪。

杨奇林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于禅林乡红阳村一个多子女农民家庭,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入兰州大学,虽说山窝窝里飞出了金凤凰,但上学的学费、路费却让父亲一夜之间愁白了头。眼看着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一家人一筹莫展,借遍了亲戚朋友仍差一大截, 最后70多岁的祖父忍痛卖了自己的寿木。教授还清晰地记得,买家来的那天,祖父绕着那整副的木料转了好几圈,满是老茧的手反复在上好的柏木上轻轻摩挲着、拍打着,每一声“砰砰”的闷响都让他的心滴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苍溪家长最朴素的愿望。再穷再苦也要送子女上学读书,高中、大学,读研、读博,“子女能考到哪,我们就送到哪”,这是苍溪19万个家庭的共同心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少家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卖年猪,卖椽子檩子,爷爷奶奶甚至卖寿材,也要把家里的子女全部送出去读书。

当日,教授去母校禅林小学拜望老师,到校时刚好是放学时间,学校大门口停着小汽车、摩托车,聚集着很多来接孩子的家长——“陪孩子读书”已然成为全县所有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如今,大家日子好过了,家长送子女上学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读书识字,他们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大家纷纷把子女送到中心集镇或城市学校,在场镇买房或租房带子女读书。教授的老家,短短十年之内,原来的10所村级小学已全部撤并回完小,老百姓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到人气旺盛、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特别是孩子上高中时,许多家长纷纷放弃了在外打工的高收入工作,回乡陪读、陪考,城市校园周边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

在陪读者队伍中,笔者见到了浙水乡“小浙生态农庄”的创始人徐泽波。

这个在嘉陵江边长大的汉子是个精明人,他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在山西做矿老板,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收获到了事业也收获到了爱情。经过10多年的打拼,事业虽然做得风生水起,但徐总心中却总是不踏实。早些年忙于挣钱,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在老家由年迈的父母照管,随着两个孩子的一天天长大,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一天天显现。想接到身边来读书吧,又担心生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习,而且老大现已读初中,到时能不能在山西参加高考还是个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是他不得不直面的一个坎。

经过反复的权衡,2016年4月,徐泽波踏上了回家的征程,在返乡创业的同时尽可能抽更多的时间陪孩子。

“一个年近四十的人从头再来,徐总,你觉得自己的选择理性吗?”

“怎么说呢,我们老家有句俗言,庄稼误了是一季,娃娃误了是一生。在外面干了这么多年,文化浅的亏没少吃,不能再让孩子走我的老路了。其实,我回来还有个原因,那边天天在要求压缩产能,让我们转型升级,你说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能转行IT业吗,想想还不如先让自己的孩子升升级呢。”老徐幽默地一笑,“你看,我堂哥送女儿上大学,虽说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却天天乐呵呵的,人家说送子女上学读书比啥都强,是实实在在的智力投资呢。”

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兔舍,里面一只只洁白可爱、健壮活泼的小兔让老徐心里乐开了花。“别看现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最初饲养的时候因为不懂养殖技术可赔了不少钱,唉,缺少文化真是啥也干不成。

“现在无论有多辛苦,我都会挤出时间到学校同娃娃的老师交流,帮娃娃改掉身上的毛病。看着他们学业渐渐有了进步,我的心越来越踏实了。

“孩子们也挺喜欢农庄里的小兔子。我小儿子夸下海口,说他将来大学毕业后就回来建一个很大很大的兔场,要用自家的兔子换外汇,还要培育出彩色的宠物兔,他要做亚洲兔王呢。现在,振兴乡村我们可以尽心出力;但是,将来让乡村繁荣昌盛还得靠我们的下一代呢。”

春风吹来田野里泥土的芬芳,朴实的句子从这个曾经在商海中叱咤风云的汉子嘴里吐出,让笔者深感震撼——“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社会乐帮

2016年12月19日的双河小学,鲜花似海,歌声如潮,欢乐和幸福充溢着师生的心房——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综合楼终于开工了,这座由民生银行捐建的集实用性、人文性、地标性、景观性于一体的建筑就是民生银行情暖民生、心系教育的最好注解。总裁杨科当场表态,今后还将加大后续投入,要以一流的硬件、一流的师资、一流学生为目标,把双河小学建成名符其实的最美乡村学校。

从前的双河小学,距县城100多公里,地处三县交界处,同全县大多数农村学校一样,偏远、闭塞、留守儿童多、教师留不住,是它一直以来的标签,“5•12”地震更让这一切雪上加霜。就在学校最无助的时候,援助之手伸过来了。2008年11月,民生银行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学校捐资70万元修建实验综合楼,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又陆续捐赠图书、电脑、校服、体育器材等近100万元的物资,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学习生活条件。2011年5月,出资120万元修建运动场,从此学校体育课和两操彻底结束了“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历史。

2012年3月,民生银行挑选了3名德才兼备的高学历员工,经过历时一个月的专业培训后立即赶赴双河小学支教,目前已分10批选派了30多名具有硕博学历甚至留学生经历的志愿者到学校任教。支教老师走进课堂,给孩子们传授前沿知识,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支教老师走近学校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职业素养全面提高;支教老师走村入户,贫困留守儿童脸上绽放开幸福的笑容;支教老师请来五湖四海的朋友,一批批爱心物资不断送来……

从2013年7月开始,民生银行陆续邀请学校师生到北京总部座谈、学习,到北大清华参观、体验,瞻仰毛主席纪念堂,游览故宫、天安门等景点,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看到了外面更精彩的世界,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从此,双河小学的面貌如同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一样,一天天更加鲜亮了。

同民生银行一样,苍溪人一直有着捐资助学的传统美德。南宋状元王樾晚年归隐故土后,办私塾专收寒门子弟,为方便九曲溪两岸的学童上学,还捐建了一座石桥,后称“状元桥”。

时光洄溯到160年前,清咸丰年间,东青乡贤贾儒珍热心乡民教化,在山腰劈岩凿石创办义学“寻乐书岩”,学生长年达数百人之多。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书声朗朗,蒙童稚子、混沌初开。后来,贾善人散尽家财,在三元岩、东岳场、柏林观等地置义学七所,遍寻名师执教,凡族内族外的适龄儿童必须入学启蒙,否则以族规惩罚家长。他一生捐置义田百余亩、百银数百两,保证学校的日常用度以期长盛不衰,远近乡邻从中受益。

由此,蛮荒乡野民风淳正,重教兴学被视为第一品性,尊师尚文被奉为第一操守。物资匮乏时代,每当杀年猪,第一刀年猪肉必定是请老师吃的。如今,富起来的苍溪人更是以助学为乐。年近九旬的退休老人彭仕孝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兴办留守学生之家23年,先后为800余名留守儿童撑起一个温馨的家。在外创业成功的苍溪籍企业家致富后,捐资母校,慷慨解囊,资助贫困学弟学妹完成学业。苍溪人捐资助学的精神,感动了民生银行、泸州老窖等外地企业和香港邵逸夫先生及侨爱基金、言爱基金,他们都纷纷加入捐助教育的行列,近年来为双河小学、双田小学、白山小学、思源学校等捐资过亿。

 “要为教育发展创造最优环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亏不能亏老师,再苦不能苦孩子。为子孙后代造福,为教育办再多的好事也不为过……”

在2017年9月7日全县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县委书记张寿于的讲话被一次次热烈的掌声打断。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6年张书记到苍溪走马上任,走基层调研的第一个单位就是县教科局。他常常在全县党政干部会上语重心长地讲:苍溪的长远发展、“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包括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替都必须在教育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必须要优先发展教育,必须要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

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一线教师感受最深切。从教40年、刚刚上了高级职称的马桑小学教师张兴建见证了全县教育的变革,他告诉笔者:教了一辈子书,从没经历过这么快速的变化。这一两年,太多从前想到、没想到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作为、克难攻坚,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的绊脚石被纷纷移除,新政策、新机遇接踵而至,这样的变化速度,让老师们感受到了教育新时代的来临。

县长杨祖斌现场办公,将陵江小学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设定土地红线,解决了城市中心学校未来发展问题;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搬迁县委党校,把原党校用房整体划归陵江一小,老百姓呼吁多年久拖未决的问题终于解决。多方筹措资金2亿元修建杜里幼儿园、思源学校,再次栽下了引入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合作办学的梧桐树,神州天立、广元荣邦、奥林阳光等多家优质民办教育集团纷纷入驻苍溪,已激起教育多元发展的活水。县委、县政府引进的可容纳54个教学班2400名学生就读、1500名学生寄宿的苍溪天立学校,2018年秋季全面招生后,将极大缓解县城义务教育资源紧张、学位严重不足、大班额突出、老百姓对优质民办教育需求等诸多问题。

书记、县长专题研究教育工作,2017年一次性解决近300多名教师长期借调等历史遗留问题,全县教师目标绩效考核奖励与公务员同筹,教师补充直接在师范类本科院校考核招聘,高中学校运转经费和全县学校建设用地指标全部落实——解决了许多过去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四大家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教育工作,精心指导、严格监督、关心重视,营造了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苍溪教育,最大限度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广泛认可,已然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情注教育的强大活力。


又是一年春意闹。美丽的永宁小学校园到处花红柳绿,书声琅琅,清晨的朝阳将金色的阳光洒在前来督察学校教育扶贫的县教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桥生身上,谈及苍溪教育的现状及未来,李局长信心百倍、激情满怀,当即挥毫泼墨:“‘四乐’沃土育桃李 ,教育花香满苍溪。”(李靳)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