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努力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8-04-23 14:51: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雷学刚 柯锐  |  责任编辑:闫景臻
分享到:
20K

中国网4月23日讯4月16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又一家分馆——重庆师范大学分馆正式挂牌。双方签订了总分馆合作共建协议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向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授予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师范大学分馆”牌匾。这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继在区县博物馆成功建立总分馆之后,首次与高校开展联合发展探索实践后,在大学设立的第一座分馆。这也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立“区域博物馆联合发展共同体”的又一实践成果,标志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区域博物馆联合发展创新之路进入了实践发展的新时期。

近年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竭力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以最大化发挥博物馆职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结合馆情实际,针对重庆市城乡二元行政构架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差异化特点,以及中国西南片区博物馆公共服务资源相对贫乏等问题,因地制宜提出了建立“区域博物馆联合发展共同体”,通过建立多个层级的博物馆联合发展群,形成区域博物馆组团式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低成本的博物馆创新发展之路。

“区域博物馆联合发展共同体”是为实现博物馆功能的广覆盖和资源的联合、互助、共享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公益共同体。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区域博物馆联合发展共同体”初见雏形。区域博物馆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不断壮大,盘活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带动了区域博物馆“活起来”,实现了文物“活起来”。

一、让博物馆在区域内“星罗棋布”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重庆市文化地标。因面临观众井喷式增长、场馆规模小、功能布局受限等问题制约,却又无法原地扩建或搬迁,“区域博物馆联合发展共同体”创新解决了这一困境。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中心,建立了几个层级的博物馆联合发展群,让博物馆部分功能外迁,把博物馆功能分类向外拓展。其中,“1+6”的直属总分馆体系和“1+N”的合作总分馆体系解决了博物馆功能布局限制,通过设立直属分馆和合作分馆,把博物馆功能延伸分布到各片区,布局覆盖“星罗棋布”。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空间架构包括了直属总分馆和合作总分馆两种。直属总分馆包括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涂山窑遗址、三峡文物保护中心(在建)、重庆博物馆(规划中)、重庆博物馆大学城分馆(规划中)等6家。合作总分馆是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总馆,以符合条件的区县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为分馆,以业务延伸和功能辐射为支撑,通过“资源共享、展览交流、人才培养、文创协同等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形成的区域博物馆组团。现已成功与巫山博物馆(区县博物馆)和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建立总分馆关系,实施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建立了合作共建长效机制。已与合川博物馆、云阳博物馆等区县博物馆建立了总分馆框架协议,现有越来越多的区县、行业民营博物馆申请加入。

二、让区域博物馆集体“活起来”

除了激活和带动市内博物馆合作发展,更注重打造中国西南博物馆联盟创新平台。通过整合、发挥西南地区六省(区、市)二十多家博物馆的优势资源,提升西南博物馆联盟的融合发展水平,突出西南地区区域文化的整体性,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整合资源、彼此借力、互相扶持、创新发展。近年来,西南博物馆联盟确定了“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学术研究、文创开发”等四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计划,现已先后在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广西博物馆开办了3次不同主题的业务培训班,还将联合推出一系列具有西南地域文化主题的特色展览。今年,由8家西南博物馆联盟单位联合首次共同推出的西南地区区域文化主题大展《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暂定名)将于2018年9月30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登场。

区域联合发展另外一个重要成果展现是社会教育上的创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立了“市县联合、社会参与、多元投入、覆盖城乡”的博物馆教育新格局,以扩大教育规模、拓宽教育领域、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结合重庆市二级行政构建,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社会教育入手。首先是建立了市县联合巡展机制。博物馆建立巡展项目库,输出巡展内容,区县组织人员、投入经费实施巡展活动。现入库巡展项目24个,近三年已向23个区县的62个社区、37个乡镇、30所学校等巡展1116场,惠及公众逾120万人次,并将在“十三五”末期实现巡展全覆盖。其次是建立了社会教育联合体。联合体包括博物馆、区县行政机构及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形成了策划教育项目,区县采购教育服务,社会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活动的合作机制。一年来,入库项目社会教育项目5大类44个,在24所学校开展了教育活动208场,惠及学生近5万人次。

三、创新科研应用让文物“说话”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发展也包括通过改革科研体制,提升科研水平,创新应用科研成果,让文物“开口说话”。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于2014年开始实施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研部所运行体制,打破了行政管理博物馆科研机构的传统,成立了7个研究门类的研究所,实现了传统管理向无级别的学术带头人领衔管理模式的转变,为事业单位科研管理“去行政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近3年科研成果数量质量保持两位数增长,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在研项目4个,出版学术著作14本,三年取得科研成果511项,发表学术文章456篇,其中核心期刊42篇,取得实用新型专利22项等。建立了国内唯一的馆藏文物来源霉菌菌种库,已分离纯化共获得霉菌80株;研究了3大类30多种植物源杀虫抑菌剂。承担有害生物控制课题研究1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新型专利13项,其中部分专利转化为样品。建立了国内唯一的馆藏文物来源霉菌菌种库,已分离纯化共获得霉菌80株;研究了3大类30多种植物源杀虫抑菌剂。承担有害生物控制课题研究1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新型专利13项,其中部分专利转化为样品。已在海昏侯墓考古现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12家文博机构开展文物生物病害调查及环境检测,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四川博物院、江西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有害生物防治研究工作。(雷学刚柯锐)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