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变娱乐工具——从“骡马交通”看甘孜40年变迁

发布时间:2018-05-03 09:17: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龙春雨  |  责任编辑:闫景臻
分享到:
20K
Loading...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40年特别报道:交通工具变娱乐工具——从“骡马交通”看甘孜40年变迁


中国网5月3日讯(记者 闫景真 通讯员 龙春雨)家住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李明孝老人今年已经71岁了,71年的光阴,老人看着村子里的骡马从运输主力军逐渐“失业”的过程。村子里的骡马都“退休”了,不再承担运输任务,偶尔的劳作只是为游客观光骑游。“全村骡子加马匹一共只有7头了”李明孝伸出稍显弯曲的食指说道。

image.png

(和平村的老人接受记者采访,谈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 甘孜州宣传部供图)

李明孝是甘孜州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土生土长的人,这71年来,他从一个马背上追寻青春的壮年到年迈的老人,没有因为年龄的增加而沮丧,生活在这个日益发展的今天反倒让他愈加“亢奋”。

亢奋的是因为今天的发展,这块生养他的热土的变化之快让老人始料未及,“不晓得发展的这么快哦,几十年前最初的梦想就是把从镇上到村上的骡马大道弄通畅就行了,没想到我70岁不到就亲眼看见黑油油的硬化路修到家门口”。老人意犹未尽地又说道“没有想到村里吆牲口搞运输的失业得那么快哦,以前吃个盐巴、驼个粮食、走个远路,哪个离得开骡马嘛,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先是拖拉机开进了村,后来是各式各样叫不出名字的车子都开进了村子,现在哪个还吆牲口嘛!”老人的记忆里,从兴隆镇到和平村几十里地是熟悉的,也是和骡马为伴穿梭往来的,老人守候在牛背山下第一寨,从山顶到山谷,不知道留下了他多少的汗水,也不知道有多少足迹在山水间烙上印记,景色是美的,老人的记忆是美的,今天的现状更是美的。

image.png

(甘孜州甘孜县色西底乡亚底活动点通寺通畅工程。 刘炳科摄)

老人细数昨天的点滴,只因为昨日的交通工具已经变成了人们的娱乐工具。“虽然村子只有7头骡马,但是,它们挣钱不比一个劳力少”老人话外有音。过去靠骡马运输,7头马运输的东西抵不上一辆卡车的三分之一,折算成今天的劳力,就无从算起了,但是,马儿“转业”后供游客骑游,按天算,又不背重物,这就很划算了。

看着蜿蜒的硬化路,老人的思绪也长长,长得犹如延伸到视野尽头的公路,“顺着这条路,我坐上汽车一个小时就到泸定了,再顺着雅康高速,我就能顺畅到达成都,到达成都那边的那边”老人找不到更好的地名,但是他知道,顺畅的交通能够到达任何遥远的地方。

顺着老人思绪延展的方向,这个遥远的山村不仅路通了,人们的思想更通了,这里的人们搞起了民居接待,守在牛背山下经营美好的生活,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村”,也成为了甘孜州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道靓丽缩影。在脱贫攻坚的浪潮中,这里的人们依托上天所赐予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起“3000米甜”蜂蜜、绿色种植等特色农业,走在了“率先脱贫、率先小康”的大道上。

image.png

(甘孜州甘孜县拖坝乡公路现状。甘孜州宣传部供图)


走访完和平村,带着“交通工具变娱乐工具”的好奇,记者走访了甘孜州交通部门,据数据显示,这样的村落在甘孜处处都是,截至2017年底,全州农村公路里程达3.2万余公里,乡镇、建制村通达率均达100%,通畅率分别为94.2%、77.5% ,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公路,一筐筐绿色生态的产品,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勾勒出了甘孜人民脱贫攻坚全景图,奏响了新时代的新乐章。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