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鸿君:传播中国声音,共话人类命运

发布时间:2018-05-03 14:44:20  |  来源:北京大学  |  作者:  |  责任编辑:魏博
分享到:
20K

编者按: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即将于5月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此次大会安排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召开,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大会汇聚了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著名学者,是全球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一次国际级盛会。新闻中心特邀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最早倡导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鸿君教授为广大读者介绍本次大会的组织和筹备情况。


世马会记者:

于老师好!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进入了倒计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您是北京大学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最早倡导者,借此机会能否请您谈谈,咱们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初衷是什么?

于鸿君:

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初衷就是打造全球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盛会,为全球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交流,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理解和传播。

三年前,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定于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举行,今年还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因而本届世马大会可以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第一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结束之际,学者们达成了共识: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是影响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当今国际社会依然为各种复杂问题所困扰,马克思主义有着超越地域与民族限界的世界情怀,它关注全人类的福祉与解放,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分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武器。

我们是认可和秉持这个共识的。在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面貌,中国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焕发盎然生机,中国经验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全球瞩目的理论创新,激发了全球学者的研究兴趣。

在此背景下,我们举办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世马会记者:

为什么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举办?

于鸿君:

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举办,这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责任。

我常常自问: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全球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需不需要一个共同的大会?需要!这样的大会应不应该在中国举办?应该!中国哪个机构最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北京大学!

为什么说是北京大学呢?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胞衣之地。

早在20世纪初,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京大学师生就开始了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成立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等三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纳入现代大学教育和课程体系,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中国诞生。

1992年春天,当苏东巨变的影响正在扩大之时,北京大学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学校的现状,宣布全国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

担当精神是北京大学的应有精神,我们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就是要广聚全球学者,传播中国声音,共话人类命运,这也是我们在新时代传承践行北京大学担当精神的形式之一。因此,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由北京大学举办,既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责任。

于鸿君

世马会记者:

兼容并包是北大的传统,请问咱们世马会如何体现北大的这个传统呢?

于鸿君:

从学理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最具兼容并包精神的学术思想。马克思主义强调综合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具有吸收其他理论成果的能力。

我曾经提出一个“搅拌机”的说法,思想是需要在碰撞中、搅拌中才能闪现出光芒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学者内部之间要进行思想交流碰撞。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整体,交流碰撞可以克服学科分割、思想固化以及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的弊端,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融会贯通和与时俱进。

第二,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要进行思想交流碰撞。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和很多学派都发生过批判、斗争、借鉴、吸收的关系,也影响了诸多学派。

第三,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之间要进行思想交流碰撞。只有通过交流碰撞,正确的思想才能闪现光芒,错误的思想才能清退出场。我相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充分的自信参与任何争鸣。

这次大会,我们不仅设置了十个分论坛,还设置了四个高峰对话专场。通过这样一个高端对话平台,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了解国际学人的所思所想,传播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理解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交流与发展。


世马会记者:

本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参会情况如何?

于鸿君:

自从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召开的信息发布以来,我们得到了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学术刊物、中青年学者等各个学人群体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参与。

目前确定参会的国外学者已经有100多人,国内专家学者包括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有500多人,加上学术期刊主编、《马藏》专家、中青年学者、部分院友、校友,参会人员规模估计将会超过1000人。

除了大会的特邀嘉宾、专家学者之外,大会还收到国内外学者以文入会论文800多篇。

参会学者的范围分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学科,参会学者的相关学科背景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大会有广泛的代表性。

可以说,本届世马会是汇聚全球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关注者的一次盛会。


世马会记者:

本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一个主题?

于鸿君:

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人类共同命运而产生的科学真理,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类最美好社会制度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形态,就是要超越各种“自然共同体”、“抽象共同体”和“虚幻共同体”,最终形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同体”。

这种“真正的共同体”是对以往各种虚幻共同体的超越,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原则的积极扬弃,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提出的“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离开人类共同命运的美好未来谈马克思主义,就是无的放矢的教条主义;抛开马克思主义指导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的社会的前进就会迷失方向。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面临各种难题和挑战。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这既是中国的责任担当,也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新的贡献。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今天,我们把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主题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世马会记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新时代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

于鸿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办学原则,与时俱进,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努力建设具有北大气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全部工作,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展开。围绕中心工作,学院正努力加强重大的基础性工程和平台建设。

目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启动建设全国第一座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马克思楼”;启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即《马藏》编纂工程;启动建设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中心现有藏书10万册,我们的目标是馆藏面积达到5000余平方米,藏书达到100万册以上;连续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发起创办了“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创办“中西马高端对话”和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未名论坛”。

我们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工程,旨在培养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我们也在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力量。

所有这些努力,就是为了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交流的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镇、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挥世界影响的高地。


世马会记者:谢谢于鸿君书记接受我们的采访!

于鸿君:谢谢你们!(文/杨世禹)


人物简介 

于鸿君,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级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主持人。

于鸿君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国际金融与管理以及中国管理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担任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