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陕西文旅产业再出发

发布时间:2018-05-13 14:15:00  |  来源:光明网-经济频道  |  作者:刘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分享到:
20K


第三届丝博会陕西文物展馆刘超摄/光明图片

      

       陕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常有人开玩笑:在陕西修道路很难,因为说不准修着修着就挖出一个古墓来,然后就得改规划。

这不经意的玩笑显示出陕西厚重的文化底蕴,而文化也一直是西安的一张“名片”。但不论是西安古城墙、兵马俑还是骊山,过往的陕西在文旅方面都在给人一种“吃老本”的错觉:依靠祖辈留下来的遗产就能分享当前的文旅产业的红利。

真的那么简单吗?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经贸往来、加快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的同时,也给予了各区域发现自身发展的不足并取长补短的机会。

“西安之前一直在强调过去,而现在西安也要着眼未来。”西部网副总经理刘晓彬很有感触。

改变发生在近些年。去年,针对陕西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融合发展力度不够,缺乏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市场化程度不足、创新不足等问题,陕西省制定了本省的“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确立了“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达到6.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20亿元、文化旅游投资总额达到3100亿元、文化旅游新增就业达到20万人“的“五个翻番”的发展目标。

其中,提升陕西的文化软实力、打造特色文化进而提升陕西的文化吸引力是下一步改变的关键。

光明网记者在华侨城西安国际文化中心的《珍物盒子》公共艺术展上看到,有很多老物品被展示出来,故事通过音频的方式向参观者传递每个物件背后的故事。

像这样的文创项目,华侨城集团还有很多,当前已然形成了文化主题景区、文化主题酒店、文化艺术、文化演艺、文化创业等五大产业格局,并“中国文化产业领跑者”与“中国全域旅游示范者”纳入其集团的中长期规划,陕西正是实践其规划重要区域之一。

事实上把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只是陕西在发展创新上的一个方面,在深挖文旅产业自身内涵、提升价值方面,陕西也做了不少探索。

贴合陕西文化的文创产品刘超摄/光明图片


“这一个娃娃98一个,网上也有,卖的挺好。”丝博会特色产品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向光明网记者介绍的是一款人偶周边,这款名叫“秦亲宝贝”的毛绒布偶仿照的是兵马俑士兵,加以卡通化,很受游客的喜爱。像这样的产品还有很多:兵马俑钥匙链、卡通宫女形象的U形枕还有士兵玩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是陕西文化底蕴的延伸,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充当了一个“推广使者”的角色。此外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些周边产品也在进一步提升陕西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

“陕西有千年文化遗留下来的众多古迹,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莉莉分析到,这些文物古迹让很多人有意愿来看,但是只有这些东西的话,如果不是对历史文化特别有研究的人,是不会驻留很长时间的。

众所周知,如果只依靠“门票经济”,即便有再多的文旅资源,一个区域的文旅产业也难以得到快速发展,而且较高的门票价格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潜在游客的游览意愿,无异于“杀鸡取卵。”

“所以我们就要考虑怎么样把文化不断产业化、规模化,延长文旅产业的产业链条,卖产品、卖创意而不是只卖门票。”马莉莉强调。

2017年,陕西省秦岭国家植物园、昆明池景区等45个重点项目建成运营。陕西的文旅产业渐成规模,这带来的结果是,2017年陕西接待境内外游客5.23亿人次,同比增长16.41%;旅游总收入4813.59亿元,同比增长26.2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83.74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7.04亿美元。同时,新的文旅项目也在实施中:投资670亿元的沣东华侨城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投资660亿元的西安浐灞万达文化旅游城、投资近2000亿元的汉中兴汉新区等。

“逐步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这是近几年来陕西文旅产业留给人们的印象。“事实上,文旅产业的发展除自身对陕西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外,还能带动更多的人员、要素向陕西集聚,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马莉莉告诉光明网记者,凭借“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人员汇聚在陕西,就能带来思想上的碰撞,而且当高素质的人口在陕西聚集的时候,就会对产品的品质有更高需求,间接带动产业发展与产品升级。

陕西的千年文化地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拥有更广阔的平台,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创新、创业、创城,新时代,陕西文旅产业再出发。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