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陆君:追寻好记者 弘扬真精神

发布时间:2018-07-05 10:39:06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殷陆君  |  责任编辑:孙灵萱
分享到:
20K

作者:殷陆君 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

4月23日,《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再寻之旅》新书正式向海内外发行。在“世界阅读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该书由中国外文局所属新世界出版社用数种语言出版发行,有特别的意义:新闻人作为主角,新闻史成为主题,新闻界成为主向,共同向世界讲好我们新闻人的中国故事。

一本书背后的中国记者故事

阅读使我们心灵更纯净,生活更美好,视野更开阔,走向历史深处,审视昨天和今天。她让我们在和平的现代,更加关注昨天——“七七事变”抗战现场报道第一人,关注今天——一名记者19年如一日采访还原第一人历史真相的追寻故事,也更加关注故事之外的不同寻常的意义。

阅读这本书,让我们穿越时空,看到陌生而熟悉的好记者:永远25岁、今天依然年轻的“小方”方大曾;也让我们瞩目身边,打量平凡而高尚的好记者:曾经年轻、今天有点苍老的“老冯”冯雪松。正如方汉奇先生所言,小方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在抗战新闻史上与范长江双峰并峙,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而雪松作为新时代的记者,努力走向历史深处,从小方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深入现场挖掘史料,坚持19年之久今天依然还在路上,今天我们手上的这本书是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一成果已有5本书、4种语言出版,港澳台和国外关注他的成果,读他讲述的中国故事,从他身上可以深深感受到中国记者的职业精神。

以人为镜,以史为鉴,我们发现:两个记者的故事,追寻的是同一种精神。他俩,都是为新闻而生,为记者而奋,为生命而歌;他俩,都是在记录特别时代,传承特殊精神,体现独特价值。历史的夜空,总会闪烁着灿烂的星辰;史诗的碑廓,总是镌刻着不朽的名字。他们的工作和他们的文章写在大地上,也写在后来者心上。如果可以,我想用一副对联来概括他们和他们耦合时代的共同意味:低头低调低碳方行远,适时适宜适度事成久。

低头低调低碳方行远

低头采写中国故事。他们两个人都是低头族,因为他们低头向下,面向生活,面向基层。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在卢沟桥等地采访拍摄“中国抗战第一照”,成为“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的方大曾,可谓是把战场当现场、把现场当职场,最后消失在国际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一线。不计个人得失、坚持深入采访,19年如一日在全国各地搜集资料还原历史真相、拍摄方大曾事迹纪录片和出版专著的记者冯雪松,可谓是把记录当职业、把职业当事业,今天仍然奋战在中央电视台采访岗位上。

低调作好新闻报道。直插一线,离炮火更近一些,这是一种低调的坚持高风。深入一线,离人民更近一些,这是一种低调的调查精神。克服困难,用心倾听,不务虚名,作品说话,这是一种低调的做事态度。小方的眼睛是向下的,关注底层民众生存状态;他的眼睛是向前的,逆行于撤退的人流;他的眼睛是向着远方的,思考战争之伦和平之理。他做的事是记录历史的大事,两年多时间留下了这么多文章和照片,但他是静水流深,以至他的消失都是以特别的方式低调消失于媒体版面,以至于像闪电一样消失于新闻界。从生命长短来看,他是不幸的;如果没有雪松的长期挖掘,后来者对他都难有深刻印象。但他又是有幸的,雪松和陈申、范苏苏等接续努力,引来今天中国新闻史家挖掘整理他的作品和众多优秀新闻记者来研究他学习他。老冯与小方的共同之处是心里有国家、眼里有人民,通过记录别人的命运,启示人们慢慢发现历史真相背后的特殊意义。从拍摄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到出版《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解读方大曾》等书籍,19年间,冯雪松走进基层一线进行采写,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影像资料,努力寻找知情者,沿着方大曾通讯报道中提及的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蠡县的最后路线进行寻访,往返行程数千公里,访问了百余位战争亲历者、专家学者和新闻同行,形成了2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40个小时的素材资料,还原历史的方大曾,展现出他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他的低调隐身镜头背后,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走在寻找小方的路上,以至于像时光一样,春去秋来没有人关注。

低碳做出不凡事业。他俩都是精力有限而精神无限,资金有限而努力无限,为了新闻这个深爱,坚持本真、做好本人、练好本事,需要低碳前行。小方是低碳工作和生活的先行者,写文章是作特约记者,新闻报道是前线特别报道,摄影作品多是自己洗印,投稿也是广泛撒网,他可以精确计算投入产出,但他没有多写也没有繁报,而是以最精炼的笔墨和最简洁的画面来表现鲜明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社会公认他的文字是有水平的,奔赴战场的实录,聚焦前线军民,虽饱含家国情怀,却很少用形容词,多是名词、动词和直接引语组成的事实,至今读来,现场的氛围扑面而来。摄影界后来者更承认他是抗战新闻摄影第一人,有人把他喻为中国的卡帕。老冯的书记载了有血有身份的小方:他一骑绝尘,见解独到,角度独特,思想独立,是一名风格独具的先锋青年;他一剑独响,文字有春秋笔,摄影有夏冬度,驰骋长城内外,是一名情怀热烈的杰出记者。追寻小方19年,老冯本人似乎也是小方低碳精神的践行者,用脚去丈量当年的采访足迹,用心去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灵深处,在为文同时,到30多所高校去巡讲方大曾故事,而且多是自费,因此更得低碳节约,但是他的传承精神因此更加纯粹而高尚。正如他不求虚名后来得大名、不求成功后来成大事,做这件事他并不求立功立名因而为新闻立心为记者立命,人们认为他所做的事是正确的,而且将和小方一样写在历史的大地上。

适时适宜适度事成久

适时而作时代之事。在哪个时代生,就应该干那个时代应该干的事。生命是否与时而歌,奏出旋律自然不同;每个命运的交响,因为抚摸琴弦的人不一样而有不同温度,也诞生不同的韵律。作为新闻人,小方总是出现在人民群众的现场,他因此被定格为深刻记录人民苦难的新闻记者、体现深层人文关怀的文化作者;小方及时出现在抗战的战场,他因此也被定格在国际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先锋战士、中国抗战新闻史的先烈英雄。他是耀眼的,文字是他的刺刀!他是响亮的,图片是他的火炮!他是深刻的,作品是他的灵魂。

有人讲,范长江是方大曾的第一个伯乐。也许,真正的第一个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早就应被106年前出生的方大曾81年前获取。因为他用生命践行和诠释了范长江精神。而老冯也许是小方新时代的又一个伯乐。小方命运多难,驰骋长城内外,报道救亡救国,突然消失前线,竟然杳无踪迹。时人查了多次,没有丝毫踪影,那些熟悉的文字和照片空使后人怀念。而老冯来了,他找到了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方大曾为中国新闻史留下的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新闻记录,为当代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永远的丰碑,他用19年时间历经艰难采写记录方大曾的前生今世,将碎片化的材料逐渐拼接出一个鲜活的方大曾,填补了中国新闻史、摄影史和抗战史的空白。今天的小方,依然年轻;文字,依旧鲜活;故事,依然动人;照片,更是令人惊艳。他拍照片时,思路清晰,思想明确,因此人物个性鲜明,性格饱满,刻画主题明确,他的记录让一个时代清晰如昨。

适宜而作本人的事。他们两人都是把热爱当作事业来追求的人。因此他们无声无息地投入地爱一次新的事业,也无怨无悔地做好一次次采访工作。小方无疑家庭是优越的,职业可以有多种选择;小方无疑素质是较高的,成绩可以是其他方面的。但是他选择了新闻工作,他的文字和摄影都达到较高水平。也许摄影没有思想,但摄影家必须有思想,他选择了新闻摄影,他就有了特殊的个性:尽管摄影对象是物质的,但摄影作品是有精神的。他的摄影作品多用生活习俗来描写百姓生活,展示时代的变化特色和人民的苦难坚强;用普通事实显示残酷的战争和事件的特征,用克制的情感写事件故事和拍人物事件,因此是通过这样的作品来体现人类命运的柔弱和国家的悲怆,来暗喻长城的悲壮和相对弱者的伟大。他的减法做到了恰到好处,他的除法做到了精细。

老冯也是如此,既然做中央电视台记者,考虑的事情就不能只是小己小我,而必须心怀大局、服务中心。但他更令人称道是记者的坚韧精神,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坚持一种作风。这种坚持往往是成事之道,也是成大事之基也。即使遇到不理解、不支持,他也忍了;即使再难,这条路他也认了。因此陈申老师之托是命运之手,也是机遇之爱。是小方,是方澄敏,是陈申,是范苏苏,很多人的接力鼓励,支撑着他的寂寞之旅。心里孤独的人往往有着独特的思想,而寂寞之旅往往需要高贵的品格支撑。一路走来,他的脚印越来越清晰,脚步也越来越坚定。

适度做好应尽职责。他们是新闻人,永远有一颗柔软的心,热爱生活、亲近土地,热爱人民、忠诚祖国。作为新闻人,永远需要敬业爱岗、奉献执着精神,但更需要全面、客观、公正、冷静的头脑和真诚笔触、切实记录。小方了不起,我们更不能忘记时代的特殊性,一个民族的英雄诞生,在国家相册里理当有一帧小方的硕大肖像;一部新闻的历史记忆,在博物馆里理当有一尊小方的坚强雕像。我们更不能忘记小方只有25岁,虽然有志不在年高、年少未必无高峰,他的羽毛值得我们珍惜:正义,勇敢,忘我,敬业和爱国,珍惜他珍贵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行业操守。我们更不能忘记他也是年轻人,不仅是物质的时尚,而且是精神的先行者,一位早觉醒、觉悟、觉察的中国年轻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不仅是作品的表达,而且是实践的先驱者,一位敢于追求、甘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中国爱国青年的杰出代表,一位经常在新闻现场、战场、用鲜活画卷记录时代的悲怆和人民的苦难的优秀记者。老冯也是一样,他对方大曾事迹的发掘和呈现,无疑是对中国新闻史人物研究和中国战地新闻摄影史研究的重要贡献。方大曾作为“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他有关卢沟桥事变和抗日军事活动的一大批新闻报道和新闻照片,是对伟大的全面抗战的忠实记录,体现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雪松因为小方而作的贡献,历史一定会给予他重要的记录。他的传承,使我们中国记者必须牢记:始终面向现实,求真务实,不畏艰难困苦,忠实记录时代,时刻牢记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鼓与呼,奉献自己的力量。站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如果把握历史,用新闻的职业精神,只要客观、全面、历史地看,一定会有适度的视角和自己的恰当答案。

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

不少新闻往往只有一日之辉煌,但是因为传承着一种精神,一些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就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过时。这些记天下风云者记天地浩气者记家国情怀者,也不会因为风吹雨打被人忘记。我们更应展望未来,做好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不让今人和后人失望。

纪念方大曾,感谢冯雪松,他们激励我们:用生命追寻新闻理想,用责任弘扬职业精神,用品格来彰显时代使命,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镜头,真实记录人民追求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

纪念方大曾,感谢冯雪松,他们告诉我们:用智慧讲好中国故事,弘扬记者职业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履行当代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使命,讲出中国道路的宽广,讲出中国制度的自信,讲出中国精神的铿锵。

纪念方大曾,感谢冯雪松,他们勉励我们:用好摄影这一世界性语言,需要我们深记传播规律,化繁杂为简洁,化抽象为鲜活,化重大为细微,描述丰富的现实,深刻重要细节,做好家国记忆,温暖我们心灵。

纪念方大曾,感谢冯雪松,他们启示我们:小方生命也如此短暂,仿如闪电划过天际,而不曾留下太多光鲜的历史;曾经一段历史中少有人关怀存在,而差点湮没历史的天空;如果没有长江、陈申、苏苏、雪松等贤达接力,他的姓名,他的照片,他的作品至今也许还湮没黄尘古道残留柜匣。小方他可能也从没想到81年之后,我们如此想念他,开会、出书,建馆、雕像……

伟大总要有人懂,走向历史深处,有文有图有真相,即使他和他的朋友再低调低头低碳,他的高度永远在高处,在历史的天空振荡着高风,引领我们仰望。

作者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