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靓区”建设 黔江全力书写“高品质”画卷

发布时间:2018-07-05 13:25: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木兰 邓跃武  |  责任编辑:荆晓强
分享到:
20K
Loading...

image.png

城区全貌

image.png

蔚蓝的天空和黔城的夜景交相辉映

中国网7月5日讯(木兰 邓跃武)蔚蓝的天空和黔城的夜景交相辉映,各色灯光把水面染得五彩缤纷,美如画一般的景致引得市民纷纷掏出手机定格……这是记者在黔江区武陵水岸散步时看到的一幕。

据了解,近年来,黔江区以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全国文明城区”为载体,推进“城市靓区”战略,着力打造特色精品城市。在黔江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如今城市变靓了,环境卫生变好了,基础设施变好了,市民素质提高了,一个市容整洁、秩序井然的宜居城市正逐步凸显,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之城正款款走来。

新城城市形态整体提升

记者获悉,自黔江区“城市靓区”战略实施以来,新城建设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以产业为内核、以创新为动力,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设一片、成型一片”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打造功能完善、特色突出、产业发达的山清水秀美丽城、清新清凉峡谷城、宜居宜业宜游品质城,城市形态整体提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精心打造,黔江新城空间形态基本成型。2015年来新增城市面积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4万人。已建成新城面积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万人左右,达到国家型小城市标准。杨家坝、新田、板栗山群众自建安置房全部结束,板栗山安置区房屋地基处理巳完成,新城还地安置全面结束。新田、杨家坝、三丘田安置房累计建成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基本达到交房、分配条件;板采山安置房顺利推进。积极实施货币安置政策,共改签2465人,涉及金额3.04亿元。

城旅融合成效明显,结合“旅游大区”建设,立足“清新黔江,康养圣地”主题,不断完善旅游综合配套,大力打造芭拉胡核心景区并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凤凰游乐园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预计年内实现开园迎客,民族风情城美食风情街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并启动二期建设,成功举办了山地马拉松等知名旅游赛事活动。

商贸发展初见成效,五大专业市场建成投用,成功招商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知名品牌,已建成市场入驻商家800余户、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美食、百货、酒店、超市、家电维修、美容美发等行业呈蓬勃发展之势,人气商气指数正在不断攀升;举办美食节、展销会、交易会等活动,利用新媒体积极进行对外宣传,打响专业市场招牌,吸引了大量周边区县居民来黔观光采购,对新城人气商气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武陵大道、正舟路拓宽全线贯通,累计建成道路里程40余公里,“两纵八横”路网骨架已经形成;污水主干管全线今年一季度实现基本贯通,累计建成管网42公里。民族广场、人民广场、武陵广场等项目建成投用并对外开放,污水处理厂完工投用并实现正常运行,水、电、气、路、通信、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坚持绿色发展 城市品质愈高

据了解,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富集的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等优势,经专家组层层筛选,2018年4月,黔江区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获评“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殊荣。

殊荣的背后,是黔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对接、全力实施“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努力把黔江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清新清凉峡谷城、宜居宜业宜游品质城市的缩影。

记者获悉,早在2013年,黔江区被联合国基金会评为了“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拥有“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森林氧吧”等品牌,知名学者于丹盛赞黔江是“安放心灵的地方”。

立足于生态优势和发展基础,黔江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五大环保行动”,实现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0天以上,加快建成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示范区。深入实施“水十条”“土十条”,严格落实河长制。突出“厕所革命”等重点,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美美与共。

同时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全面整改销号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物排放许可等制度,向环境保护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个清单”管理要效力。坚持严守环境问题底线和提供更多优质绿色产品服务相结合,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可以看到,在50多万黔江人的共同努力下,好生态、好环境成为黔江靓丽名片。时下,晨间散步于黔江城区的街头,越来越多的人见面寒暄从天气不错变为空气不错,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宜居宜业宜游之城的黔江,宛如阿蓬江边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正闪耀着品质之城的独特魅力。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