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叫响“粉条经济” 荣昌河包叩响乡村振兴之门

发布时间:2018-07-18 15:16: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荆晓强
分享到:
20K

编者按:自觉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职责,中国网与重庆市委网信办联合开展《故事中国——重庆,一座奋力前行的魅力城市》主题采访活动,将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重庆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改善民生福祉、加快城市建设等领域涌现出的精彩故事。从即日起,本网记者带你一起聆听重庆的精彩故事,感受山水之城的独特魅力。今天,敬请关注荣昌区河包镇《河包人讲“荷包”的故事》!

image.png

河包镇党委书记唐贤辉向记者介绍粉条产业的相关情况

中国网7月18日讯(郭三多 付恋 周益清)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对于广大农村而言,如何才能因地制宜,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成为一个现实课题。

在素有“中国粉条之乡”的重庆市荣昌区河包镇,当地政府把做优做强粉条特色产业作为实现产业兴旺的突破口。河包镇党委书记唐贤辉表示,粉条是全镇最突出的传统特色产业,近年来通过探索实践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大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发展“互联网+农业”、在品牌推广上做文章……等一揽子计划,全镇“粉条经济”全面叫响,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

据了解,目前河包镇成为全国火锅粉条和酸辣粉条的主要生产基地,河包粉条加工企业增至24家、粉条年产量4万余吨、2017年产业总产值达3.48亿元,河包粉条“小茂哥”“大茂爷”“潘幺妹”“薯老二”“转龙村”等十多个品牌产品进入高铁、机场、加油站以及大型商场,并远销西南、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10多个省市……在荣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幅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在河包大地徐徐铺开。

探索 “龙头企业+”模式 推动传统农业升级 “现代版”

image.png

工人正在对粉条进行装箱

谋求产业振兴,推动农业“传统版”向“现代版”升级,农业龙头企业是核心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河包镇境内粉条生产企业有2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家,重庆市三协食品有限公司和重庆市黄海食品有限公司2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3家区级龙头企业。

记者看到,在重庆市黄海食品有限公司300多平方米的粉条加工车间里,环境干净整洁,机器的嗡嗡声响个不停。切粉条、称重、装袋、备货、运输……工人们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

“作为龙头带动企业,我们的产品最近三天通过天猫、淘宝等平台的各种优惠活动,每天销售额达到了两百万元,极大地拉动了全镇经济。”重庆黄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告诉记者,产品现在供不应求,每天接得最多的就是催货电话。下一步公司还将与全国方便粉丝龙头企业—成都白家、全国三大方便面之一的今麦郎深度合作,建4000多平方米的厂房,进一步寻求自动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扩大产品产量。

据了解,该厂房建成投产后,将带动其他粉条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产值1亿多元,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增加岗位500多个,两年后全镇农产品加工业及与之相关联的一、三产业增加产值达2亿元,整个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利益联结是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龙头企业是三次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唐贤辉强调,下一步将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等多种与农户连结紧密、分工合理、利益均衡、配置高效的组织模式,建立与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关系,打通一产与二产和三产的联通脉络,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传统版”向“现代版”升级,进一步做大河包粉条产业蛋糕,带动产业振兴。

粉条成脱贫“金条” 农民“荷包”鼓起来了

从种植到生产,从红薯到淀粉,从淀粉到粉条,河包粉条不仅串起了一条产业链、实现了产销一体化,还撑起了农民致富的梦想,为河包镇推动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蒋大爷是因粉条产业脱贫致富的典型。记者获悉,蒋大爷家里因病致贫,全靠他做点儿农活维持生活,加上还有正在读书的两个孩子,开销大、收入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如今在重庆黄海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工作,每个月保底工资4000元,业绩突出时还能拿到6000多元,每年收入至少增收3至4万,“荷包”鼓起来了,再也不为女儿读大学儿子读职高的费用所担忧,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据了解,2017年,河包镇粉条加工年产值达3亿元,仅此一项就实现农民年人均增收1500多元。如今,随着产品远销国内外多个城市,产品需求量越来越高,从原料到加工,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每个环节都为农民带来了致富增收的机会。

目前,河包镇高淀粉红薯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23家,一条集技术研发、种苗培育、适度规模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开拓等为一体的粉条全产业链已基本构建。依托该产业链,农民一方面通过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土地入股拿到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还能在加工厂上班挣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直线提高。唐贤辉强调,通过“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专业化红薯粉条生产加工扶贫车间,河包镇真正把贫困群众嵌入了产业链中,变“输血”为“造血”, 变传统粉条为致富“金条”,让全镇至少六七十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让产业扶贫真真正正见到了实效。

“发展产业,帮助村民与贫困搏斗,依靠产业脱贫致富才是一条可持续的王道。”河包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粉条这个百姓眼中的寻常物也已经成了河包镇脱贫的主导产业。河包镇今后将继续发力,力争到2020年红薯种植面积达2万亩,农民通过销售农产品每年收入2000万元,通过土地入股大约3000亩,每年收入150万元。同时,粉条加工产业可以再提供固定就业岗位500个以上,临时就业岗位再增加1000个以上,每年增加收入达3000万元,让河包农民“荷包”鼓起来,产业兴旺起来。

依托品质叫响品牌 努力创建“农业产业强镇”

“北有龙口粉丝,南有河包粉条”,这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包粉条早已凭借优良品质和过硬质量,在全国叫响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活”出了不可替代性。

走进新世纪、沃尔玛、华润、美宜佳、红旗连锁等10多家大型商场,甚至在成渝高铁、重庆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华东高铁和加油站,都随处可见河包粉条 “小茂哥”“大茂爷”“凉粉皮” “潘幺妹” “转龙村”等品牌的“湿态”酸辣粉和“小火锅粉”。

销售市场的持续走红,是河包粉条多年来坚持品质至上的必然结果。据了解,河包镇从事粉条加工生产已有100多年历史,享有“千年河包,百年粉条”的美誉。近年来,为了保证质量,河包镇与西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成立“河包粉条”产品研发中心,建设粉条专家大院和粉条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制订湿态粉条标准,研发粉条系列新产品;

为了打造好原料基地,河包镇依托西南大学薯类研究所,建立优质高淀粉红薯品种选育基地,为全镇企业所需原料和申报绿色粉条产品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提高产量,河包镇通过技术攻关,实现了由机器模拟传统手工工艺进行生产,产量提高的同时仍然保持了传统工艺特色;

为了提高销量,河包镇借助电商、流通、超市等销售渠道让河包粉条走进千家万户……种种努力,终于让河包粉条声名鹊起,逐渐在全国形成“北有龙口粉丝,南有河包粉条”的品牌效益。

目前,河包境内建有“中国粉条生产基地”,并先后被重庆市中小企业局、荣昌区人民政府、农业部命名为“重庆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地”、“荣昌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重庆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我们将依托于粉条这个优势特色产业,推动河包作为区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迈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唐贤辉表示,下一步将以创建“农业产业强镇”为引擎,把河包镇建设为中国首个以“粉条”为主题,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粉条原料绿色生产、安全加工、交易集散、品牌销售、创意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中国粉条第一镇”,着重打造中国粉条交易集散中心,粉条加工非遗传承基地、粉条现代产业技术创新高地的“一心两地”,争取让河包镇成为资源要素的聚集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城乡融合的连接器、宜业宜居的幸福地、乡村振兴的样板田。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