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读书

发布时间:2018-07-25 13:29: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荆晓强
分享到:
20K


罗曼.罗兰说:“多读一些书,让自己多有一点自信,加上仔细了解人情世故而产生的一种对人对物的爱与宽恕的涵养。那时,你自然就会有一种从容不迫、雍容高贵的气质。”可见,读书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自信、包容和气质,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内涵和智慧。把“为何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三位一体的问题解决好,就可以让我们更加睿智和自信。

一、为什么读书

读书增智。“书尤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正是因为读书,才使得人类吸取前车之鉴,不重蹈覆辙,从而站在历史和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更加明理、更具智慧。每一本书,都汇聚着一个高尚的、充满智慧的灵魂,我们的每一次阅读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那是两颗心灵面对面的交流与碰撞,没有地域的界限,没有时空的阻隔,只有赤裸裸的坦诚;同时,也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读《论语》,能感受到孔子的呼吸;读《哈姆雷特》,能听到莎士比亚的叹息;读海子,能闻到那春暖花开的气息;读巴尔扎克,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在书本里一次次的与名人大家的交流中,先贤的能量与智慧已经“润物细无声”的悄悄潜入了我们的灵魂与身体。

读书厚德。“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读书以修身,读书以养性,读书以让人走上人生正途,是孔子一直劝诫弟子和世人的道理,也是他自身始终秉持的至死不渝的信念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以《劝学》告诉世人,必须多读书,通过读书而后对自身进行反省,才能够明白道理走上正道,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良师益友”,“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书本的确是人最好的老师,也是人类头脑的奇妙转化剂。读书能将一个人的思想从蛮荒的原始状态引领进文明的圣地,读书能使人谦逊,使人厚重,使人通达,使人丰富,使人圆满。

读书健体。读书健脑,读书首先是一个记忆理解的复杂过程,需要充分的运用我们的大脑,边阅读,边思考,这样头脑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变得更加敏捷、睿智;反之,如果放弃读书,头脑就会始终抱守固有的陈旧观念,一天天的变得愚钝,变得腐朽,就像一台久置不用的机器,就像一潭死水,会生锈,会了无生趣而最终较早的走向消亡。科学家已经证明:多读书、勤动脑,可使脑细胞老化减慢,可保持头部血液流畅,能使人的脑细胞新陈代谢加快,能促进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中枢神经活跃,能积极地改善和增强脑功能。读书怡心,读书更是一种对心灵的触动与洗涤。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书籍来给予照耀和滋润,就像花儿没有阳光和雨露,就会枯萎。  

读书养气。“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养不同的气,“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海水泱泱,气势雄壮;山泉清冽,曲折蜿蜒;跌宕起伏的波澜自然流畅,汹涌澎湃的浪潮汪洋恣肆。热烈奔放是张扬,喷薄的是活力;苍苍深沉是内敛,禅发的是静悟;凝练清新是老到,沉稳的是睿智;朴素隽永是清纯,流淌的是怡然。孟子的浩然之气、项羽的霸气、李白的才气、闻天祥的骨气、朱自清的民族气……都能在阅读与浸染中充盈我们的血管,净化我们的灵魂,从而让我们保持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蓬勃朝气。

读书立业。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帝王将相,无一不是饱读诗书、善于读书的。马克思仅为写《资本论》就细读了1500种书籍,顾炎武11岁就读完《资治通鉴》,到40岁,家乡昆山已找不到他没有读过的书了,留下“昆山无书”的美谈,这才有著名的《日知录》问世。李嘉诚自幼酷爱读书,3岁就能背诵《三字经》,后来孜孜不倦地读《诗经》、《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元曲,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的内涵,终于成为了香港华人首富。

二、读什么书

读经典原著。恩格斯对于读书的选择之一就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读第二手、第三手资料,因为只有系统的读原著,研究原著本身,才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转述资料引入迷途。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毛泽东可谓笃志嗜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 ,他读《旧唐书》、读《南史》、读《三国志》、读《后汉书》、读《四十二史》、读《红楼梦》、读马列著作……,他将经典原著带在身边反复读。读原著的最大好处就是能最直接的了解作者最真实、纯净的思想和观点,因为任何经过别人口中转说的东西,都会有意无意的染上讲述人的感情色彩,而丧失了最宝贵的原汁原味。并且,经典原著都是大家的大手笔,经过作家的字斟句酌和历史的考验,是有说服力的,是被历史和人民所认可的文化精华,比起如今的所谓“畅销书”以及种类繁多的各色杂志来说,就好比满汉全席之于洋快餐,一个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一个却是流水线的粗糙制作,吃了容易让人变得虚胖。

读“新”书。我们跨越了一个世纪,我们站在了新时代的前列,需要有改革创新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意识,对于历史和经典原著的尊重和研读并不妨碍我们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和不懈追求。我们读“古书”,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的前进发展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的车轮总是始终滚滚向前,顺者昌,逆者亡。因此,我们要善于去了解和学习最前沿的新思维、新理念、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读“合”书。别林斯基告诫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如果让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去读黑格尔,他一定会感到索然无味,对于他来说,这样的阅读不仅没有丝毫益处,而且还是一种负担,一种煎熬,说不定从此对读书产生了恐惧和厌倦。因此,我们所读的书要与目前的思想层次相匹配,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三、怎样读书

泛读而非滥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不同种类的书籍给人以不同的启迪和收获。因此,读书不应只局限于固有的某一主题,某一题材,否则,只会自己画地为牢,不利于兼收并蓄地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素质。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其实,不滥读是有方法可循的,就是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要多加思索,而切勿贸然拿来读,因为流行的东西,往往总是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不如把这些宝贵的时间去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和前贤的睿智作品,这些书才能真正的做到多多益善、开卷有益。

读与思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道出了读书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因此,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适从。而做读书笔记是读思结合的最好方法,毛泽东同志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因此,我们读书必须坚持边读书边思考,边总结边消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否则就难以提高。

读与行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书本上读到的理论,只有通过实践与行动才能予以证实与体现。孔子认为,“学”是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孔子还曾强调指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读与行的结合,即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孔子的“五之法”中也有讲到读与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毛泽东同志一生博览群书,但他并不唯书,他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他通过大量的读书,分析和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他和他的战友们建立了新中国,彻底地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统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也十分酷爱读书,他提出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人生准则,至今对我们都有指导作用。(雷学刚)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