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行动】拉格日模式——照亮村民心中的白帐篷

发布时间:2018-07-26 19:28:1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丁素云  |  责任编辑:魏博
分享到:
20K
Loading...

 中国网7月26日泽库讯(记者 丁素云)7月的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草原绿意盎然,草木欣荣。远远望去,宁秀乡拉格日村里一栋栋色彩艳丽的生态规模养殖场,成为了这片草原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拉格日村地处泽库县的西部,距省会西宁390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干旱少雨,人均草场少,植被环境差。高寒、边远、闭塞、草畜矛盾突出等问题一度制约着这个纯牧业村的发展。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512元,牧民生活条件差,是一个典型的重点贫困村。草场植被逐年退化,天然草场严重超载,牲畜品种退化,畜牧业经营效益低下,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问题突出,收入结构单一,是全村的真实写照。

 

要解决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就必须先解决人草畜的矛盾


为了从困境中走出来,结合全省在牧区大力推进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建工作,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采取能人带动的发展方式,由时任二社社长的俄多牵头,发挥他懂市场、善经营的优势。2011年4月在俄多的带领下,36户牧民整合400公顷夏季草场、74头牦牛组建了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经过精心运营,合作社以草定畜、舍饲圈养、分片放牧,对草场按季节进行划区轮牧,遏制了草场的退化趋势,同时,合作社按照入社人员特长,分组分群,开辟多种增收渠道,合作社成立当年,36户牧民就分红21万元。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对牧民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64岁的牧民关贝是最早入社的36户牧民之一,当年他流转入股草场面积382.34亩,藏羊6只,秏牛18头,资金1万元,折后持有股数232.35个。2017年分红2.58万元。

 

泽库县政府副县长周加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拉格日模式”是如数家珍:“在‘拉格日模式’还没有形成规模之前,我曾经在15天开8次会议号召村民加入合作社,虽然遭到了大部分村民的否定,但我仍坚持动员村民们。当时的‘拉格日模式’还没有实施股份经营的模式,很多村民不放心自己的资产能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参与度也就低。后来我们对症下药就提出了股份制的改制。村民的资产有了相应的保障,大家的参与度也就提升了。”

 

“以草地和牲畜入股组建合作社,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牛羊统一销售,用工按劳取酬和收益按股分配”的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的“拉格日”模式,成为了黄南州及整个青南地区实现脱贫的一个样板。

 

“拉格日模式”还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致富的新方式。39岁的加会知华,是泽库县羊尕尔巴扎牛羊绒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14年,加会知华通过银行贷款,在加上自己之前做打印店的积蓄,创建了自己的牛羊绒产业加工公司。公司里18名员工,以前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只上8个月班,现在人均年收入达22400元。同时,加会知华每年还拿出3万余元资金,帮扶贫困牧户8户24人,在全村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拉格日村合作社理事长俄多表示:“在当时,‘拉格日模式’远没有现在这么组织化、规范化。在泽库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扶下,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的摸索,‘拉格日模式’终于成形了。现在我们合作社和牧民越来越感受到国家政策的科学支持。”

 

通过六年的不断努力,牧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增高,草地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好转。拉格日合作社2012年至2017年,累计现金分红1234.37万元,2017年,合作社创收1236万元,比上年增加287.5万元,人均收入15110元,比上年增加2662元。2016年,拉格日村天然草场产草量达到平均225.60公斤/亩,比2010年增加21.4公斤,提高了10.5%。天然草场载畜量由10.76亩/羊单位调整为13.75亩/羊单位,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

 

“拉格日”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白帐篷,拉格日模式则是一盏明灯为村民的致富新天地指引着方向。正如大家所见:草地绿了,生产顺了,牧民富了。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