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文人笔下的三峡” 深入挖掘巴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8-08-06 16:39:3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荆晓强
分享到:
20K

image.png

重庆市文史馆诗词研究院研究员梅疏影解读“文人笔下的三峡”

中国网8月6日讯(付恋)8月5日上午,诗意访古讲堂第二期之“文人笔下的三峡”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讲。重庆市文史馆诗词研究院研究员梅疏影作为主讲嘉宾,旁征博引、融汇贯通,用历史、诗词和绘画带领现场200多名观众进行了一次极致的诗意三峡之旅。

记者获悉,梅疏影,字吟浦,一字镜吾,号馥生,別署复生,斋名旧时月色龛。嗜诗、书、画、印诸艺。曾追随川中高僧昌臻法师习佛法;随川大教授、著名文字学家何崝先生学诗及古文辞;随津门王蛰堪先生学词;随陆俨少入室弟子王振铎先生习画。著有《艺式》、《旧时月色龛谈艺录》、《古婵娟室文存》、《梅懒无声诗》、《石参差馆印痕》、《文人画、诗人画、词人画浅说》、《旧时月色龛痴狂录》等。

image.png

梅疏影书法作品

白帝城的遗憾,滟滪堆的愁,瞿塘峡的夜月,巫峡的绮梦与啼猿,西陵峡的美人名士…在梅疏影看来,长江三峡是一首吟咏不尽的歌,其雄壮、险峻、幽深、秀美,给无数文人提供了无穷诗源。《水经注》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为后代无数诗人引经据典;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借江水浩荡,将生生不息的阔大悲情贯穿其诗思血液中;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在万水千山的大流转中,成全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歌华章……“三峡的博大、沉雄、逶迤、飞动、沉郁、朦胧、质朴、清新、瑰异……,在文人笔下飞溅起绚烂的诗花。”

《登高》《早发白帝城》……等有关三峡的诗篇佳作,也给了无数画家创作的灵感。在近现代画坛诸位名家中,张大千、傅抱石、陆俨少等名家都喜欢用唐人诗意作画,并创造出了许多经典之作。梅疏影精确简练地评价道:“傅抱石是画家中的李白,而陆俨少是画家中的杜甫!”

image.png

梅疏影画作《溪山幽居图》

对比诗人眼中的三峡和画家笔下的三峡,梅疏影表示,诗人是即物生情、执情强物,画家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何意?梅疏影解释道,诗人一般由景生情,或将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著到物上。而画家必须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如陆俨少先生的《三峡图》,正是他结合自己搭载木筏过江的惊险经历和真情实感所画的经典之作。画中奔腾的江水,流动的朝云,动态的山脉走势,使读者观之如有一副动态的画面呈在眼前……”

从诗人眼中的三峡到画家笔下的三峡再到诗人和画家的异同,在梅疏影精彩的讲解中,现场200多位观众用全程无人离席,安静专注倾听,动情处更是掌声不断。“我们天天在三峡展厅,美就在其中,我们却忽略了它,没有诗心也就看不见诗情画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梅疏影先生学养深厚、学识渊博,从根源上展示了三峡之美、三峡之情,让观众们深刻体会到蕴含在作品里的诗情画意,达到了“与古人神交”。

“听了梅先生的解读,我们才发现自己没有看懂三峡,诗画中的三峡,是诗意的极致之美。”诗意访古团队负责人吴洁告诉记者,自专家讲堂开讲以来,诗意访古团队就以三峡库区为重点挖掘巴蜀的传统文化,他们不仅根据古书、古诗词、古文、古地图、地方志、地方文献以及古物这些资料实地走访遗址和寻找遗址,寻找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还从历史资料与实物,实景中去考证文人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历史背景、以及真实情感,从而体悟他们作品里的诗意情怀,达到“与古人交”,全方位的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image.png

梅疏影所刻的诗意访古印章

据了解,三峡博物馆诗意访古专家讲堂是由诗意访古团队的诗词、绘画、戏曲等专家讲授传统文化的专业课堂。截止目前已举办两期,下一期预计9月举办,将邀请更出名、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学者一同探究文人笔下的巴渝文化。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