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篇通稿 聚焦亿利库布其治沙

发布时间:2018-08-09 08:48:04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魏博
分享到:
20K

编者按:

8月6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稿《绿富同兴画卷在沙海中铺展——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纪实》,文中提到:“生于斯,长于斯的王文彪,30年倾心治沙。身为董事长,他带领亿利集团与当地政府、农牧民携手,把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成为库布其企业治沙的‘领头羊’,本人也荣获联合国‘全球治沙领导者奖’和‘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

新华社长篇通稿 聚焦亿利库布其治沙 

文章向读者叙述由了多个故事组成的库布其波澜壮阔的治沙致富的的奋斗史,全面介绍了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的治沙成果,深入解读了库布其成为人类唯一被大规模成功治理沙漠的原因。

新华社长篇通稿 聚焦亿利库布其治沙


库布其沙漠的成功治理,首先归功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归功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文中明确指出:“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奠定了治沙工程的坚实基础,坚定了人们治沙的信心”。“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到库布其,农田牧场分包到户。鄂尔多斯市在全国较早推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造林新政,广大农牧民、企业承包沙地造林的热情被空前激发。”“1998年以来,国家相继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库布其沙漠治理进入点面结合、遍地开花的新时期。”文中还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沙、扶贫、产业发展,库布其人走出一条三轮联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构筑起初具规模的生态经济体系,昭示着生态文明的美好前景。”

库布其沙漠能够实现沙害变沙利,黄沙变黄金,还归功于市场化的治沙机制和先进企业的主体作用。文中重点介绍了亿利集团为代表的治沙领军企业,并写道:“亿利集团的前身杭锦旗盐场位于库布其沙漠南缘,是旗里唯一的工业企业,距最近的火车站不到70公里,却被大漠挡道,外运产品需绕路350公里,每吨盐的运输成本增加几十元,连年亏损。为了生存和发展,亿利集团前身杭锦旗盐场职工全员参与修路植树,出工出资,担重担、冲在前。”“亿利集团等企业总结发明了容器苗、大坑深栽、迎风坡造林、甘草平移种植、水气种植法等治沙‘黑科技’,让科技成为打开沙漠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库布其沙漠绿色经济蓬勃发展,百姓脱贫致富,也要归功于带领治沙团队含辛茹苦、坚持坚守的企业家。“1988年5月,王文彪走马上任杭锦旗盐场场长,当乘坐的吉普车走到盐场附近时,却陷在了沙窝子里,前去欢迎的队伍变成了‘抬车队’。沙害深深刺痛了王文彪的心。他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成立治沙林工队,从每吨盐的销售收入中提取5元钱治沙。”文中谈到:“生于斯,长于斯的王文彪,30年倾心治沙。身为董事长,他带领亿利集团与当地政府、农牧民携手,把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成为库布其企业治沙的‘领头羊’,本人也荣获联合国‘全球治沙领导者奖’和‘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

新华社长篇通稿 聚焦亿利库布其治沙


库布其沙漠的绿色变迁同样离不开当地的农牧民。其中陈宝荣,贾尚付和贾文义三代人的艰苦奋斗,接力传递,久久为功;高林树带着3个儿子吃住在沙漠里,冒严寒,战酷暑;达拉特旗农民李布和弟兄3人,回到阔别10多年的家乡,承包沙地,治沙发展生态旅游;当地牧民乌日更达赖20多年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忍饥渴战病痛,一年收入20多万元,绿化家乡的同时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最后,联合国与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也让库布其治沙近年来加速发展。“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2017年9月6日,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库布其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并认为‘值得世界借鉴’。”

“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实践,将为世界上其他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验。”去年6月,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对库布其沙漠治理考察后说。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