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大朗:一块锰硅合金背后的智能化与循环经济

发布时间:2018-08-22 11:05: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荆晓强
分享到:
20K

image.png

智能化控制的烧结系统

中国网8月22日讯 知道锰硅合金的人很少,这是在工业企业中原本就很小众的铁合金行业的一个分支。

但是知道铁合金行业的,没有人不知道大朗冶金(下称“大朗”)。这是一个坐落在涪陵清溪再生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园区的新材料公司。

这个才投产一年就达产的企业,之所以能在业界迅速声名鹊起,除了其生产的锰硅合金号称单体规模世界第一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在智能化方面的建设和循环利用,刷新了公众对冶炼行业的认知。

2018年6月,大朗被重庆市经信委认定为重庆市智能工厂,并作为2018年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启动贯标工作。

永远走在政策前面,不断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是大朗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高起点规划 “一不小心”就在行业领跑

2015年4月,从大朗正式动工建设开始,即以智能工厂标准进行建设,形成了可推广的智能工厂应用框架和建设模板,成为铁合金冶炼流程型行业智能化改造的样本。

不为人知的是,动工建设之前,公司高层曾几经激烈争辩。“要达到年产50万吨的规模,原本投资10个亿就能做到。走智能化道路,投资还要增加10个亿。”大朗总经理李小平说,大家都清楚智能化发展势在必行,但是面对前期投资及风险系数的增大,还是有些犹豫不决。

踌躇之时,大朗的母公司博赛集团组织大家前往铁合金行业领军企业——鄂尔多斯集团的考察,坚定了大家的信心。安全环保、生产稳定、单耗降低、不良产品合格率降低……智能化和循环经济带来的多重好处让大家果断地拿定了主意——晚干不如早干,慢干不如快干!

思想先行一步,行动就能早到一步。随着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出台,以及国家安全、环保政策的逗硬执行,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陆续关停并转。在这场去产能进程中,全国的锰硅企业从大朗入行时的上千家,锐减到现在300家左右,且呈继续下降趋势。对大朗而言,市场的洗牌恰恰成为大朗公司重大发展机遇,加之智能化的助力,大朗脱颖而出,“一不小心”就开始在行业领跑。

数字化智能化 “两化”更新大量数据

8月18日,大朗冶炼中控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对矿热炉的电压、电流、炉底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进行远程操作、自动调节,其生产现场,已基本实现无人值守。

这是大朗智能工厂现有的6个数字化车间之一,其余还包括另外3个冶炼数字化车间、原料烧结数字化车间、热电厂数字化车间。

大力实施“机器换人”,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彻底改善了工人的作业环境。而更为直观的数据是:公司员工数量减少了50%、生产效率提高了20%、营运成本降低了15%、能源利用率提升了5%、不良产品降为零……年底将实现产能50万吨,产值约40亿元。

“现在看来,三年前的决定是没错的!企业要前进,就必须走智能化发展之路!”大朗总工程师王安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冶炼行业推手推车上料,到后来出任鄂尔多斯集团铁合金项目生产技术负责人,亲眼见证了冶炼行业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到数字化智能化的涅槃,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变化。

2017年,宝钢公司到大朗参观考察,称其生产的大型化、标准化、智能化超出了想象,就是宝钢生产车间的缩影,当即与大朗签订合同,开展长期合作。至目前,大朗与国内知名的南钢、沙钢、马钢、福建三明等钢铁企业,都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全国三分之一大型钢厂的供货商。

发展循环经济 收获“意外之财”

效益远不止于此。同智能化有密切依附的循环经济,不仅让大朗在新一轮竞争中形成优势并跻身行业前列,亦给大朗带来了另外一笔可观收益。

高温超高压电炉废气发电车间及配套设施,将电炉冶炼产生的煤气用于发电并反哺生产,可降低生产成本10%左右,全年效益约2亿元;原料烧结及烘干系统,把回收粉尘及生矿粉料烧结后作为入炉原料,全年效益约2000万元;水洗铁系统,将洗后的渣作为水泥生产的优质原料外销,全年效益约3000万元……通过几大循环经济子项,公司全面实现了废气、废渣、废水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

目前,大朗已与高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正积极建设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集合高校的研发能力,共同挑战解决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技术性难题,不断在冶炼这个传统行业里创新、突破,力争在下一轮的科学技术创新中继续领跑。(文雯 朱志强)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