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6日讯 田垄之间,她顶烈日、踏泥泞,挥洒青春的汗水,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脱贫路上,她听民意、解民难,积极为民奔走,只为收获的时节。她就是长沙镇财政所干部、江庙村扶贫第一书记王艳玲。2017 年 3 月,王艳玲被选派到江庙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兼队长,江庙村是市级深度贫困村,扶贫任务十分艰巨,这沉重的担子压在她瘦弱的肩上,但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挺直了脊梁。
深入农户 谋划扶贫工作新思路
扶贫不等于送钱送物,想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该从哪里入手?王艳玲决定先弄清楚“村里到底谁贫困、贫困程度怎么样、致贫原因是什么”等问题,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解决方案。来到江庙村后,王艳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摸底。江庙村幅员面积 10.08 平方公里,辖 12 个组,有 1085 户 3405 人,每次入户,她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走到哪记到哪。
“2 组孟坤胜家,户籍人口 4 人。自家住房属于危房,现借住在亲戚家。孟坤胜47 岁,视力三级残,平时在家里打零工;妻子王玉芳 46 岁,肢体四级残,在古迹社区租房陪读;两个子女在一心小学读书。收入不达标、住房无保障,建议纳入建卡贫困户,并进行危房改造,落实教育资助......”一摞摞厚厚的笔记本,一行行娟秀的字迹,承载着的是王艳玲对困难群众的牵挂。
“我们多走一点,与群众的距离就更近一点”,王艳玲带着驻村队员和村干部遍访了全村所有农户,详细记录他们的家庭情况和诉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王艳玲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对村民基本情况、群众发展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她的带动和感染下,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同志真抓实干,进一步明确了本村扶贫工作思路,因户施策,带动 77 户 306 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顺利实现了 2017 年全村整村脱贫。
群众无小事 “小身板”也有“大固执”
江庙村 9 组建卡贫困户张久安,此前一直居住在土房危房里。“王书记,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是我不想搬出去,我在这里住习惯了”,王艳玲数次前往张久安家中,苦口婆心地动员其新建房屋、搬离危房,但张久安始终拒绝。“群众的事情无小事,住在危房里太危险了”,一次次地碰壁,王艳玲并没有灰心丧气。冷静下来后,王艳玲认真分析了张久安的家庭情况:他现在独自一人生活,唯一的女儿已经外嫁,有着“得过且过”的心理,再加上对扶贫政策不了解,对于新修房子这个事,心里没有底气。在第四次来到张久安家中时,王艳玲和驻村队员耐心地向他讲解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同时与张久安的女儿联系,争取到他女儿的理解和支持,打消了他心中的顾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软磨硬泡,张久安终于答应借助危房改造补助新建房屋,最终顺利住进了新房。
像张久安这样的危房户,全村还有近 30 户。王艳玲带着扶贫干部逐户核实,与他们沟通协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借助易地搬迁、C、D 级危房改造等政策,帮助他们实现了安全住房保障。
晨曦初露后 笃定信念再前行
“王书记早”,村民的这一声问候,唤醒了宁静的江庙村。这一年来,王艳玲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同吃同住,扎实开展扶贫工作,群众们都把这位“美女书记”当作“自家人”。2018 年 1 月 1 日,王艳玲的母亲突然病故。短暂送别母亲后,未曾走出那抽丝剥茧的悲痛,王艳玲又投入到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天候“吃、住、干”在村,疲倦的不只是身躯,夜深人静时,想起家中形单影只的老父亲和正在读小学的女儿,王艳玲心中满是愧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 公里新建公路,10 公里泥结石路整治,5.2 公里土坯路整治,3.8 公里耕作便道等项目顺利完工,4 公里道路硬化项目稳步推进;39 口山坪塘有效整治,乱石膏人饮工程建成,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近 2000 亩沃柑、核桃、冬桃、柠檬、红心柚等苗木,如雨后春笋般落地生根。随着一个个扶贫项目的落实,江庙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一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江庙新画卷正展现在我们眼前。
王艳玲说:“我们经历了那么多困难,想过多少次放弃,可还是坚持下来了,说明我们是合格的,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这一句朴实有力的话语,是以王艳玲为代表的广大共产党员和扶贫干部的心声,更给了贫困群众信心、力量和希望! (图片文字资料由开州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