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关面乡:健全四种利益联结机制精准脱贫

发布时间:2018-09-11 11:18: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中国网9月11日讯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甩掉“穷帽子”、拔去“穷根子”的根本路径。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分散的贫困户在市场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只有通过建立农户与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到一起,才能实现精准施策稳定脱贫。开州区关面乡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探索创新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面乡地处开州北部,距城区约90公里,毗邻巫溪县、城口县,全乡幅员面积146.5平方公里,辖7个村、1个居委会、35个村民小组,10333人,其中泉秀、青蒿、水溪和火焰为贫困村,其余为非贫困村(居),建卡贫困户579户2267人。全乡有耕地28826亩,林地15.8万亩,主导产业为中药材,现种植有木香、黄连、杜仲、厚朴、党参等各种药材4.8万余亩,其中以木香最为著名,是“中国木香之乡”,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46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乡通过精准施策,积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建立健全四种利益联结机制,三年累积稳定脱贫503户2015人。截止2017年底,全乡剩余贫困户52户162人。

四种利益联结机制

——股份合作联结机制。这种模式主要以股份制合作社为载体,通过财政资金配股,让资金变股金、让农民变股民。2017年4月,泉秀村七里坪木香股份合作社成立,首批入社社员146户,现有木香种植面积11000亩,年产木香达700吨以上,带动76户贫困户(本村一般贫困户12户,扶贫资金跨村配股到户的深度贫困户64户),23户乡外社员(白泉乡3户,巫溪县20户)实现脱贫致富。这种模式下,贫困户通过三种渠道实现增收脱贫:一是土地流转费,合作社成立时流转3户贫困户的土地50亩,按180元/亩的价格,每户每年能够得到30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费用;二是固定分红,全乡64户245个深度贫困人口,全部以财政资金和扶贫帮扶资金配股到户的方式,财政资金配股93万加入到木香股份合作社。在产权分配上,项目实施主体(股份合作社)持有产权的49%,村集体持有产权的51%,其中41%的股权量化给贫困户获取收益,10%的股权收益作为村集体收益。在股权管理上,村集体及贫困户不参与实施项目的经营管理,实行保底分红,量化给贫困户的股权,贫困户不具有股本金的所有权,只享受收益分红权。在收益分配上,村集体及贫困户按持股金额不低于每年6%的标准实行固定分红;三是就业务工,泉秀村现有20000余亩木香,常年需要大量务工人员,目前的劳动价格是100元/天/人管吃住,按每年务工4个月算,一个贫困劳动力的务工收入超过1万元。

——“龙头”带动联结机制。包括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带动和大户带动,这种模式主要以固定分红和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为主。龙头企业带动:姚程农业开发公司,是一家集养殖、酿酒、花卉种植为一体的农业开发公司,位于姚程村,全村有贫困户99户,2017年扶贫帮扶资金为公司配股到户20万元,本村20户贫困户成为公司股东,贫困户按持股金额不低于每年6%的标准实行固定分红,同时,公司有80余头母猪,母猪产仔后,20户贫困户本着自愿原则,可先领养猪仔5头,等生猪出栏后再付猪仔成本,从而实现“信用养”;家庭农场带动:水溪村八面山力维木瓜种植家庭农场,专业从事木瓜种植,现种植规模为200亩,2017年扶贫帮扶资金为该家庭农场配股到户5万元,贫困户按持股金额不低于每年6%的标准实行固定分红,同时,该家庭农场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货物搬运、木瓜种植等方面常年需要劳动力,其雇佣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每户户均务工收入5000元左右,带动了八面山5户贫困户脱贫;大户带动:关面村山羊养殖大户李升敏,常年喂养山羊200余头,其雇佣贫困户喂羊、除羊粪,把小羊羔交给附近农户喂养,带动周围1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产业托管联结机制。这种模式主要针对举家外出的贫困户,把家中原有种植产业交由放心的大户或者专业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分得一定的产业托管收益。水溪村枫竹坪木香种植大户杨云培,现有木香种植基地2000亩,其中自家有300亩,亲戚免费送种土地1000亩,租种500亩,托管200亩。贫困户举家外出时,为了不荒芜木香种植,把照看不到的木香种植基地交由杨云培管理,并签订合同,每年挖木香时节,贫困户回家与杨云培一同挖,收获的木香按7:3的比例分成(贫困户7成,杨云培3成),据了解,托管1亩木香的成本为400—500元,1亩干木香的产量约为800斤,按目前市场价6元每斤,贫困户每亩可分得3000余元,除去成本,每亩净利润2500元左右,杨云培每亩分得1400余元,除去成本,每亩净利润900元左右。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双赢的模式,真正实现了贫困户既不耽误外出务工挣钱,又不耽误家中产业发展。

——村级组织领办联结机制。这种模式由村级组织牵头,领办某项产业发展,既让贫困户增收,又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关面村党支部牵头,结合本村大量留守妇女、老人现有绣手工鞋垫传统,挤出部分村级工作经费购买电脑,腾出村级服务中心剩余办公场所,安排本土人才、村团支部书记叶一贵具体负责,在淘宝网开了一家“小叶传统手工绣花鞋垫”的网店,通过电商方式,专卖传统手工绣花鞋垫及其他土特产。开业一年来,网店营业额超过了15万元。目前,有20余户贫困户、30多名留守妇女成为传统手工鞋垫绣师,村级组织领办发展绣花鞋垫,利润分配方式以团支书从绣师手中以100-150元/双不等的价格收购,网上销售后,销售价格的5%作为村集体收入,剩余利润为团支书所得。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留守妇女、老人的收入问题,同时又破解了“空壳村”难题,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五条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经验

一是选好一个主导产业。选好主导产业是基础,要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不同情况精准施策,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力争每村有一个主导产业、每户有一个致富项目,同时,要瞄准市场,选择有市场销路、有利润可赚且群众愿意发展的产业,否则,发展的主导产业将昙花一现,起不到产业发展一片、带动一方的效果。

二是选好一个带头人。选好带头人是关键,发展得好不好,或者说能不能发展好,关键就看带头人。以专业合作社为例,如果合作社的理事长选得不好,在发展中一心想到的就是怎样为自己捞点“油水”,这样的合作社不管产业选得如何对,都难以发展起来。相反,选出的理事长公道正派,具有奉献精神,愿意给大家干事,且能够干成事,大家也认可,这样的合作社自然有希望。

三是选好一个新型经营主体。选好新型经营主体是载体,单靠一家一户发展,难以带动贫困户增收,也不能发展成一个产业。确定一个合适的新型经营主体类型,然后把联结贫困户的机制建立起来,才有实现增收脱贫的可能。2017年,关面乡已发展大户21户,专业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2家,农业公司2个,这些新兴经营主体,都为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搭建起了可靠的平台。

四是选好一套群众认可的发展机制。选好发展机制是保障,以七里坪木香股份合作社为例,合作社的章程、决算分配制度、岗位目标考核制度、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等,都通过社员反复商讨确定,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尤其是现金管理及开支审批制度规定200元以下小额开支,由财务主管一支笔审批;200元以上(含200元)的较大开支金额由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讨论同意后,再由财务主管签字,预算外大额开支(1000元以上)须报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这些被社员认可的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了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

五是选好一套配股到户资金使用方案。选好配股方案是动力,为发展贫困村主导产业,区级财政为每个贫困村配套了一定的主导产业发展资金,要求主要以配股到户的方式使用这些资金,具体怎么配股、怎么使用这些资金,要选好一套方案。配股到户资金要全部使用完,不能做实施主体的周转资金,不能留作现金流,重点用于实施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水、路、库房等)、购买种畜种苗等,使用这笔财政扶贫资金,要先制定实施方案,然后按程序评审,最后按照有关项目建设要求和程序实施,确保配股到户资金规范使用。(文字资料由开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