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提升道路运输力 当好脱贫“助推器”

发布时间:2018-09-18 11:03: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荆晓强
分享到:
20K

交纵横,通阡陌;运所有,输所无。

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是促进农村发展,加快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而道路的运输保障能力则是脱贫攻坚中的“助推器”。近年来,黔江区交委把金溪镇农村道路的运输保障能力纳入民生工程加以推进,不仅让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还助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开展。

道路运输发展循序推进

2018年是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黔江区交委明确坚持以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交通领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金溪镇作为市级深度贫困镇,黔江区交委更是把当地运输发展工作摆在突出地位。由主要领导牵头加强组织保障,将农村客运发展和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等工作任务纳入到工作绩效考核中,以点带面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稳定有序发展。

据黔江区交委综合运输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强金溪镇道路运输工作,区交委主要采取了四大措施,即通过对道路的新建和改、扩建,保障充足运力,合理有效运行,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新建和加密农村招呼站,加强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物流”建设,解决群众物资需求;开展打非治违,营造良好的运输环境,保障群众的出行安全,使乡镇物资运输运得进,拉得出。

在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上实现三同时,即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公路项目与农村招呼站点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和同步交付使用,建设标准和市运管局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标准一致,切实保障客运招呼站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同时,区交委还始终坚持解决贫困群众所需的原则,加强与群众的协调沟通。主要领导带队深入金溪镇,采取实地调研和与乡镇负责人、群众代表座谈等方式,掌握全镇运输情况,了解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多方调研,目前已上报2018~2020年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计划,共计60个,其中2018年建设30个,将极大提高群众的出行的便捷率。

群众出行筑起安全屏障

“现在不仅进城更加方便了,每一个村也都通了客运。”金溪镇清水村村民谢家林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

为加强金溪镇农村客运力度,区交委创新了农村客运经营模式,采取区域经营、预约经营、延伸经营等灵活多样的发班模式,实现了农村居民“出门有路、上路有车”的目标。建立了农村客运运力投放动态协调机制,以季度为单位,及时掌握金溪镇农村道路的建设进度,适时协调金溪镇做好运力和线路开通准备,根据实际适时调整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计划,确保合理有效运行,及时解决农村群众的出行需求。

据了解,目前,金溪支线农村客运线路投入了9台,招呼站已建设6个,运行金溪至平溪、金溪至坳田、金溪至高尖三条线路,覆盖了8个行政村,实现了100%通客运。金溪农村客运站改扩建工程已完成设计环节,即将开工建设。

在营造良好的运输环境上,区交委围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项行动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开展了打非治违行动,保障群众和学生的出行安全。据统计,今年以来,运管处分管执法的领导带队深入金溪镇开展委托执法3次,执法队还会同乡镇安监办、辖区派出所做好联合执法,共检查车辆85台次,开展法律宣传200余人次,查扣非法营运4台。另外,渝运集团黔江公司农客办和安全科深入金溪镇对9辆运力的支线农村客运驾驶员进行了安全培训教育。

部门的联动,乡镇的安全履责,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有力确保了金溪农村客运安全稳定,为群众出行筑牢了一道安全屏障。

物流发展提供增收渠道

为充分满足群众对物资的需求,区交委还实行农村客运与物流的融合发展,引导物流、供销、邮政、快递等企业入站经营,形成多站合一、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农村物流运行机制。

目前,已拥有金溪长春电商点、金溪镇电商点、金溪望岭电商点三个,即将进行扩建。中国邮政重庆黔江分公司也即将开通黔江——金溪货运班线。至此,金溪群众不仅能方便买到所需物品,还能将农产品快捷的销出去,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重要渠道。

公路通,百业兴;公路畅,百业旺。金溪镇道路运输能力的提升,打通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瓶颈,便捷的交通让贫困村沉睡的资源变成了“摇钱树”,成为了脱贫攻坚的“助推器”。

“我们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市交委、市运管局以及区交委扶贫工作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区运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强化金溪镇运输保障力,始终坚持解决贫困群众所需原则,一边抓运输发展,一边抓安全保障。将开通黔江城区至金溪镇的公交车,保障群众的出行需求,全力助力脱贫攻坚战。还将推进“交通+电商快递”扶贫工程,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建设,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下乡的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贫困乡(镇)农产品“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谭聊 文/图)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