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医疗改革初现“五赢”格局

发布时间:2018-09-19 17:01: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荆晓强
分享到:
20K

image.png

中国网9月19日讯 9月13日一大早,虽然下着大雨,但家住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高谷镇后山的76岁老人王天珍,仍在老伴陪同下来到镇卫生院输液。前不久,视力不好的王天珍在赶场路上绊了一跤,导致脑出血,幸亏离镇卫生院近,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现在基本上没有大问题,但需要后期继续治疗。

若在几年前,不要说治疗脑出血,就是一般的病,当地差不多的群众都要翻山越岭到县医院求医,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还会直接上重庆。

那时,彭水的许多乡镇医院医疗条件差,诊所和病房破破烂烂,好医生要么辞职,要么调走;医疗设备落后,医生看病凭的是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老三件”。

乡镇医院何去何从?是继续等待,还是改革创新?彭水人没有等、靠、要,而是想办法、找点子——从2008年开始,彭水以利民惠民、拴心留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出发点,探索出了一条医改之路,初步形成了把资金投向基层、把患者留在基层、把人才留在基层、群众节省了费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五赢”格局。

建立“资金池”,投入近3亿元,改扩建乡镇(社区)卫生院40所

“过去只有4间不到200平方米的平房,多个科室挤在一间房里。如今,修起了1200平方米的医院大楼,有了彩超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医务人员从1人增加至12人。”站在宽敞明亮的大楼前,石柳乡卫生院院长王文平感慨地说,现在医院已具备骨折复原等常规手术能力,基本满足了辖区百姓对于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需求。

其实,彭水县其他40个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也有这样的感受。

从2008年开始,彭水县为走出基层医疗功能虚化、服务弱化的困境,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全县4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人才等资源,实施基层医疗机构集团化管理。

一是将各医院收入及政府医疗卫生投入“化零为整”,建立“资金池”,把曾经各个医院“单打独斗”的资金放在一起,统筹使用,通过科学规划,集中攻坚基层服务薄弱环节,以此重点解决基层医疗服务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二是在明晰医院内部经营管理权限的前提下,由医院集团统一规划、统一配置资源。比如,医院用房、用车,以及彩超、CT等设施设备配置,由集团统一安排,并按照程序实施对国有资产监管和审计监督,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规范管理。

10年坚持,涓涓细流汇成大河。“目前,全县‘资金池’已投入资金近3亿元,改扩建乡镇(社区)卫生院40所,新建业务用房7万多平方米,是2009年时的近5倍,乡镇卫生院已实现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覆盖和诊疗设备全覆盖,为及时、准确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提供设备支持。”彭水县农村卫生管理中心主任张维龙介绍。

全县患者选择本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超过72%

在龙塘乡黄金村,74岁的贫困户高应淑因患有严重的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于2017年在龙塘乡卫生院多次住院,各种医疗费用达到5万多元。经医保、贫困户医疗救济等多重报销后,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超过92%,大大减轻了其个人的医疗负担。

“如今彭水县基层医疗机构,除了能治疗呼吸道、消化道等常见病、多发病外,多数基层医院还能够治疗肺炎、胆囊炎,开展妇科腔镜、骨科等医疗服务。”彭水县卫计委主任代鸿说,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收费标准较低,且报销比例高,患者首诊在基层,不但节省了医疗费用和到远处看病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也从根本上缓解了长期以来的“看病难、看病贵”。

据统计,彭水县2016年基层门急诊和住院达到78万人次、6.2万人次,分别是2008年的2.5倍和4.4倍。连续多年来,彭水患者选择本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都超过72%。

实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制度,把人才留在基层

高谷卫生院有个藏族女医生叫在么,今年30岁。她原本是四川阿坝人。几年前,在彭水医疗改革的人才引进战略中,她被吸引过来。像在么一样,在彭水各乡镇医院,从外省外地引得进、留得住的人才还有不少。

据彭水县卫计委主任代鸿介绍,彭水卫生系统“资金池”的资金除了用于硬件建设之外,也用于软件建设,即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后期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彭水还出台了一系列人才选用、引进、培养、使用制度。

实施人才引进激励制度。简化招聘程序,提前6个月转正定级;高定2级薪级工资,根据人才层次一次性奖励3-5万元。

实施基层特殊人才津贴制度。每两年一次基层特殊人才评定,如果评上,每人发放600元/月的特殊人才津贴。截至今年9月初,彭水已开展4批次基层特殊人才评定,97人次享受到该项津贴。

实施边远乡镇特殊工资补贴制度。距县城远、交通不便、条件差、服务人口少,只要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给予院长800元/月、其他医务人员600元/月的特殊工资补贴,现在,全县6个乡镇卫生院享受到了该项补贴。

实施全科医生激励制度。县财政每年落实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培训期间医生给予1500元/人•月,注册后按一、二、三类乡镇分别补助每人每月200、400、600元。外地来彭水工作具有中级职称的全科医生,一次性给予5万元的安家补贴。同时,畅通职称晋升渠道,提前一年聘任和报考。

实施专科培养制度。对到重庆三甲医院进修的人员,按每人每年6万元、半年4万元对单位予以补助;到县级医院进修的人员,按每人每年2万元、1万元的标准对单位予以补助。2018年,彭水已派55名业务骨干外出进修。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优化了基层医院的人才结构,让医生有了学习提升的机会,有利于基层医院人才队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群众节省了费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近年来,彭水县“资金池”对乡镇卫生院的投资逐年增长,2017年达到9000余万元。如今,各乡镇卫生院已配有救护车、x光机、彩超等设备,部分中心医院还配有CT。

代鸿对重庆日报记者说,“群众在家门口能看上病,看得起病,乡镇医院有能力治好病,正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彭水县域次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26元、3231元,在重庆各区县中处于较低水平。

以平安乡卫生院为例。该乡共有2.36万人,去年门诊和住院8000多人次,住院人均费用1100元,其中药品占比为35%。

重庆日报记者还发现,虽然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占比却从2012年的46.3%下降到了2017年的36.5%。同时,彭水县卫生事业中的国有资产负债率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24.7%下降到了2017年的11.36%。

这充分说明,这些年来,彭水县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极大支持了乡镇医院的发展;而乡镇医院的良好发展,不仅摆脱了对政府投入的依赖,还让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成功发挥了政府投入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撬动作用和稳定作用。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