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杨文财: 坚守在阿蓬江畔的“造船匠”

发布时间:2018-09-25 13:24: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诗素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中国网9月25日讯  “舟白上面是丛山,山中杉木撑蓝天。鲁班弟子去伐木,造只木船下河滩。”这四句打油诗,是生活在阿蓬江流域两岸群众的真实写照。数百年来,生活在阿蓬江流域两岸的群众,以前大多以打渔为生,两岸居民相互往来,过河必须学会撑船。为此,当地就出现一批“造船工匠”,专门制造一种舢板船,方便居民过河和下河打渔。近日,笔者走进位于阿蓬江流域的重庆市黔江区舟白街道舟白社区5组,采访当地人称“船木匠”的杨文财。

杨文财在维修船只

祖上传下“造船”工艺

据了解,今年53岁的杨文财,从28岁时就跟着父亲学加工舢板船。后来他加工的舢板船渐渐在当地有了名气,当地人都喊他“船木匠”,却很少喊他名字。

舢板船在当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仅为生活在阿蓬江两岸居民打渔的工具,也是他们过河和载重生活物质的交通工具,还是清理河流和岸上的清漂工具。

家住舟白社区的杨文财,他们家加工的舢板船有200多年历史,从祖辈的祖辈迁徙到黔江,生活在阿蓬江岸,就开始制造舢板船以打渔为生。造船的营生相传了好几代人,传到杨文财这一代时,生意也就逐渐冷清。

杨文财将新船试水

纯手工精致到滴水不浸

笔者来到杨文财的住地看到,杨文财正在为他家底楼下面搁置的舢板船维修和刷桐油。人们常说的舢板船,也叫“三板船”,就是平常停靠在河边的小木船,它的底部和左右两边均是用三块杉木板制成的,可乘坐2至3人。

加工船只的大小和长短根据主人家决定,有加工“一丈一尺八、一丈二尺八、一丈三尺八”不等。需要胸径为80厘米、直径为25厘米的上好杉木,5斤铁钉、5斤桐油、3斤石灰。

杨文财介绍,一般加工一只舢板船,要3天时间。加工好后还要用烧开的桐油和生石灰搅匀勾缝。勾缝也很关键,就是石灰和桐油混合在一起搅拌,搅拌后的石灰和桐油用木棍挑起,如拉得起1米长的细丝,就算搅拌到位。然后用搅拌好的混合体,将舢板船上的每一条缝隙填充满,用力刮平整,等干后用砂子打磨平,然后给整个船身刷一层桐油,阴干一周后下水滴水不浸。

38公里水域有他造的船

杨文财中等身材,为人憨厚,在整个阿蓬江流域在黔江境内全长38.9公里,舟白社区属于阿蓬江流域的上游部分。杨文财凭着祖传下来的“造船”工艺,踏着上辈人的足迹,沿着这条流域行走了整整25年,几乎家家户户都留下他躬身加工船只的身影,沿途的群众也亲切地叫他“船木匠”。

在阿蓬江流的黔江境内,杨文财加工舢板船,上到湾塘、下到阿蓬江镇的细水村,在这38.9公里的阿蓬江流域两岸,都有杨文财加工的小舢板船。也有他加工最大的舢板船,可装运1吨货物。

“从杨文财学会做舢板船后,当地再也没有人学这门手艺。随着当地的年轻人外出,在家打渔和耕种的人越来越少,加工舢板船的工艺,将濒临失传,成为阿蓬江流域的历史记忆。”杨仕举说。(李诗素)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