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爱玩”皇帝,据载他曾六次南巡,浏览大好河山。实际上乾隆不仅仅多次南下出巡,更前后四次北上东巡。和南下出游巡视有所不同,帝王东巡往往带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那就是谒拜盛京故宫和祖陵,寄托哀思的同时告诫子孙后代要“处尊位而缅前劳,览当年而兴祖思”。乾隆帝就在这四次东巡之中,发挥了自己“艺术家”的设计本领,对盛京故宫多加修缮,形成了如今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的大体建筑格局。
(视觉中国:模拟沈阳故宫出巡情景)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我国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现今保存完好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在清军入关以前,这里是满族的都城,统治阶级的核心。清军入关后,这里成为帝王东巡的宫殿,有“陪都宫殿”之称,是清帝拜谒祖先,瞻仰先皇,进行祭祀的宫殿。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
(沈阳故宫石碑)
东北地区是清朝满族,即女真族的发源地。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由高至低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全民入旗,以旗治民是满族的统治制度,也为满族入关开启封建统治历史奠定了阶级基础。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与明朝分庭抗礼。1625年努尔哈赤定沈阳为都城,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
(沈阳故宫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
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其主体建筑大政殿与十王亭。大政殿作为沈阳故宫标志性建筑,以八角重檐攒尖式木结构的形式来体现满族特有的“帐殿”;其殿身正面红柱上的双龙盘柱,翘首扬爪,雄浑有力。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东路建筑是沈阳故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建筑)
十王亭中左右翼王亭最靠近大政殿。其余八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则雁翅状排开,构成一组视野开阔的庭院,各旗的旗长在此集会议政,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形制上的再现,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也是绝无仅有。
(大清门位于宫殿建筑群中路南端中央)
1626年努尔哈赤辞世,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为满,并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中路建筑特点为“宫高殿低”,这是依照满族人喜居于高岗之上的生活习俗而来的修建方式。直到皇太极逝世为止,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崇政殿位于沈阳故宫内的中路前院中央)
沈阳故宫后经不断改建、增建,形成了如今的宫殿规模。尤其乾隆帝时期对盛京皇宫进行了多次改建和扩建,使沈阳故宫拥有了东中西三路建筑中轴对称的新格局。乾隆的四次东巡祭祖,形成了许多在沈阳故宫的制度与仪式,如崇政殿的庆贺礼仪、清宁宫祭祀、大政殿筵宴等,这些都进入了国家典制。这样,沈阳故宫得以作为一个举行重要典礼的场所而长期存在。
乾隆更是通过第一次东巡时在盛京所作的《盛京赋》来告诫皇子皇孙,要重视祭祖。此外他还向盛京故宫送去了大量的宫廷文物,以示其“不忘根本”,使沈阳故宫成为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
(沈阳故宫)
西路建筑兴建于乾隆末年,主要包括皇帝东巡驻跸盛京行宫时举行宴会和赏戏的戏台、嘉荫堂以及收藏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的文溯阁等。这一建筑群整体风格自然典雅,与皇家园林异曲同工,是沈阳故宫中极富独特文化气息与休闲韵味的建筑单元组合。
(西路建筑前部由南至北是扮戏房、戏台、嘉荫堂)
此外,作为后帝追思祖先和举行祭祀的宫殿,沈阳故宫还建有盛京太庙。其建筑屋顶全部为黄色琉璃瓦,与沈阳故宫其他建筑采用黄色琉璃瓦加绿色剪边以及蓝、绿、红、白等多种色彩并用的形式完全不同,体现出皇家祭祀建筑的特殊性。
(太庙西配殿与东配殿相对,硬山式建筑)
与北京故宫相比,沈阳故宫兼备了蒙、满、藏等民族风格和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26年在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其职能从这时起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昔日的王权统治中心变为如今的民众博物馆,这座杰出的建筑为清代历史以及满族和其他北方部落的文化传统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