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这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最喜欢的一句话。在推广敦煌艺术方面,至今已88岁高龄的常沙娜,依旧用最简单的态度,最勤奋的精神,不辞辛苦,奔走相告。
谨以这几日的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举例。
9月26日晚,“绝色敦煌之夜”创新演出在敦煌大剧院上演。它以“色”为题眼,通过复新和创新的服饰视觉、音乐、歌曲、舞蹈、声音等多种艺术手段的有机融合,借由现代科技手段,将敦煌壁画搬上舞台。演出成功,离不开一众专家团队的辛勤汗水。常沙娜就是学术顾问中的一位。
9月27日,中国外文局所属朝华出版社与敦煌研究院举行了《花开敦煌》多语种版签约仪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平台之一,《花开敦煌》之签约,意义非凡。
“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艺术作品展”
同时,自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艺术作品展”,获得海内外各界广泛关注。展览全面回顾常书鸿、常沙娜父女的艺术人生,展品涵盖油画、壁画临摹、设计作品与水粉创作。从不同角度,展览展示了二人的创作与生命历程,以及敦煌艺术对二人的影响,并由此延伸,探索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继承传统敦煌艺术的同时,用当下的语言,重新转化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进敦煌
自首届敦煌文博会上亮相以来,今年“花开敦煌”展第二次走进这片土地。
在章节设置上,前后两次展览体现了一惯性,包含守望、凝萃和传承等部分。不过,在主题和内容上,今年展览重点突出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的时空对话。展品具体包括常书鸿代表作40幅、常沙娜美术作品和工艺作品100幅(件)、常书鸿和常沙娜史料200多件。
常书鸿、常沙娜父女的时空对话
上世纪40年代,常式父女二人曾在兰州举办过一次敦煌艺术作品展,如今时隔70年,又恰逢常沙娜先生88岁这一充满吉祥的时刻,父女二人以作品形式,在敦煌这方他们奉献一生的热土上,第二次重聚。
常家父女画展报道
兰州 1946年
据本场展览策展人黄炫梓介绍,常沙娜对常书鸿一直十分敬重,每次提到常父亲,她的眼神就如少女般清澈纯净。因此,本次展览除了让父女对话,也希望常沙娜能借此第二次重回宝贵的少女时代。
常书鸿油画作品《走向莫高窟》
84x65 1951 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展览现场,很多观众第一次见到常书鸿的作品,十分惊叹。黄炫梓向记者特别推荐了常书鸿早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走进莫高窟》。与在巴黎时期的古典艺术作品不同,他的这幅作品加入了地方特质,即中国的西北风、民族味。将西方绘画技巧与当地本土人文巧妙融合,他的这一风格颠覆了以往西北画家的理念,带来了新的文化创作视点。
《走进莫高窟》作品反应了常书鸿一家初到敦煌的情景。记者发现,画作中的小路与如今莫高窟的大道有着千差万别,常书鸿等老一辈敦煌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由此可窥见一斑。
常书鸿油画作品《敦煌农民》
70x93 1947西北师范大学藏
敦煌父女
纵观展览,父女二人在传递敦煌艺术之美方面的视角略有不同。
常书鸿客观临摹 敦煌壁画莫高窟北魏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
敦煌研究院藏
常书鸿客观临摹 新疆拜城石窟第104窟女供养人
敦煌研究院藏
常沙娜临摹整理
头饰图案 隋401窟
常沙娜临摹整理 配饰图案
北魏259窟+西魏285窟
如果说,常书鸿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打开世人对敦煌艺术的崇敬,那么,常沙娜则是通过对图案装饰元素的解析,让人能更简单地认识敦煌石窟蕴含的智慧,每一个局部都令人惊艳。如常沙娜临摹整理的头饰、配饰作品区,就有不少女性观众观赏、拍照、讨论。
同时,与首届文博会中偏向工美元素相比,今年敦煌元素应用设计的展品在生活性上更强一些,具体包括服装、围巾、晚宴包、唐花镜等等,吸引不少观众驻足。
今年展出的敦煌元素应用设计作品:服装、配饰等
今年展出的敦煌元素应用设计作品:飞鸟唐花镜
但不管以何种方式,父女二人都是传播敦煌文化艺术的坚定践行者。
法国留学时期的常书鸿意气风发,他的《G夫人像》、《怀乡曲》等作品斩获多个奖项,在当时留法艺术家中,属于前景颇为光明的模范生。但自从在塞纳河畔与《敦煌石窟图录》邂逅,他的一生便被彻底更改。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璀璨使一度倾倒于西洋艺术的他受到极大震撼。在深刻反省自己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知、漠视和“数典忘祖”之后,常书鸿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巴黎,回国寻访敦煌石窟。
1933年常书鸿一家在巴黎合影
“那世界的东方,可怜我的祖国正在危亡旦夕......中国艺术,中华民族,那黄昏一般的前景,正在期待着我们共同奋斗!”在常书鸿与恩师劳伦斯的对话纪录中可以看出,常书鸿为何坚持回国并时刻找机会落脚敦煌。这选择,是一位艺术家血液中的艺术因子在脉络中奔窜,狂乱且欣喜,遮掩不住内心对祖国文化艺术钟爱之情。
而常沙娜追随父亲在莫高窟度过的青葱岁月,也为她一生事业的抉择打下无以撼动的根基。
一家三口(常书鸿、常沙娜、常嘉陵)在莫高窟
关于那段时光,常沙娜曾深情回忆:“我自幼跟随父母回国,从朦胧无知,到接续使命推广敦煌的文化艺术,越是老来,越觉我父亲工作、生活的不容易!母亲走后,我们相依为命,我对父亲的话,唯命是从。但是等到我慢慢长成,身受父亲影响,敦煌的一切,也在不知不觉中,刻到我的骨子里了,越理解我父亲他所做的一切,越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因此,常沙娜更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被轻易忘记的“历史传述者”。她见证了父辈那一代人,以自己的所学奉献国家,对民族文化充满热忱的伟大精神。
常书鸿曾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不过,如果真的再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
多少年后,常沙娜说:“我十分清楚自己名字的来历,竟然也时常感觉‘沙娜’二字隐喻着某种缘分,正是这缘分,促使我跟随爸爸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
由此可见,在对敦煌石窟的爱上,父女二人无怨无悔。
这一点,从本次展览亦可窥知一二。
“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艺术作品展”现场
(部分照片由展览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