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千亿产业 重庆市乡村旅游底蕴何在?

发布时间:2018-10-10 14:26:01  |  来源:重庆商报  |  作者:杨圣泉 谭柯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点开重庆市旅发委推出的《重庆市乡村旅游电子地图》,如果把它放大,你会惊奇地发现,众多农家乐、乡村旅游景点,就像一粒粒芝麻,散落在绿水青山之间。

这些地图上的“小不点”,两年后,或将成长为千亿级产业。根据市农委、市旅发委等部门前不久联合下发的《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到2020年,我市将打造100个特色旅游镇、1000个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规模经营主体,年接待游客2亿人次以上,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带动100万人以上劳动力就业,把重庆建设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用两年时间,把我市乡村旅游打造成千亿级产业,我们的底蕴何在?

底蕴1

限制发展的交通瓶颈破除

奉节县龙桥土家族乡阳坝村,14家农家乐国庆期间生意爆满。

“要不是路修通了,我们这个地方开农家乐,以前想都不敢想。”农家乐老板老张说。

几年前,阳坝村12社和13社之间的村道不仅狭窄,还是条断头路,成为村民脱贫致富路上的“肠梗阻”。

2015年,当地扶贫工作队从县里申请到一笔道路扶贫资金,将路扩宽。因背靠天坑地缝景区,村民开始发展农家乐,很快就产生了不错的收益。

奉节县有关负责人说,近五年来,奉节县打通贫困村断头路148条,乡村旅游扶贫覆盖贫困村48个。农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已成带动村民致富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目前全县的农家乐总数已达近800家。去年奉节县还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在“田、水、路、林”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对乡村旅游经营户实行税费优惠。预计到2020年,奉节县将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50个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吸纳2.5万农民就业,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3亿元。

交通不改善,人无法到达,发展旅游只是空想。近年来,重庆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城乡统筹、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大力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在前不久召开的重庆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市交通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已累计投入“四好农村路”建设资金超过70亿元,各区县累计配套资金335.8亿元。目前全市建制村通客运率达97.6%,建设旅游路等产业路1万公里。畅通的交通网络,有效推动了农村地区资源开发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今后3年,我市还将着力建设村民小组公路6.26万公里,完善运输体系,到2020年,实现有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运;完善农村物流网络,让农产品更快捷运到城里,让家电、农资等更方便送到农民手中。

便利的交通,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成为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硬件”。

底蕴2

成为脱贫增收主导产业

将自己的脱贫与旅游挂钩,这是开州区满月乡双坪村的贫困村民没预料到的事。

而今,乡村旅游带来的改变,让他们正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扶贫资金来入股,贫困户全成了股民。”满月乡马扎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玖斌介绍,他于2013年在满月乡投资修建了马扎营旅游度假村,每年能接待游客约1万人次。去年10月,度假村作为乡村旅游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的合作对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村里的贫困户以各种形式入股,开始享受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产权的51%,其中41%的股权量化给贫困户获取收益,10%的股权收益作为村集体收益,用于扶贫相关事业。”满月乡有关负责人说。

“今后,乡村旅游将与脱贫攻坚联系更紧密,较大一部分贫困户将通过乡村旅游产业脱贫。”市农委副主任高兴明说,重庆依托武陵山、秦巴山集中连片乡村生态资源和富饶物产,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培育构建乡村避暑纳凉、现代农业观光、古镇古村寻觅和瓜果采摘体验等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体系,在助力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和培育特色产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市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而同时,脱贫攻坚相关政策,也将进一步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底蕴3

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

近日,人行重庆营管部联合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商务委、市环保局、市文化委、市扶贫办、市金融办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接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明确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记者了解到,《意见》印发实施后,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如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重庆农商行等都制定了各自体系落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并建立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指导和推动区县分支机构积极开展业务。

据了解,今年人行重庆营管部积极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各种货币工具运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投入,今年1~7月,累计向金融机构支持支农(含扶贫)、支小再贷款超过10亿元,开展涉农等票据再贴现超过100亿元。

截至7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349.7亿元,同比增长8.9%。

市农委副主任高兴明表示,受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利好,重庆乡村旅游产业的后劲只会越来越足。

底蕴4

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农家乐,生态园,现代农庄,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一簇簇,一片片,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乡村旅游已经步入深耕期。

据了解,目前我市有30多个区县已先后出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一些地方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一些特色景区、五星级农家乐,品牌效应开始显现,随着产业的发展,连锁式业态可能出现,集群式发展将引发联合效应,规模效应,互利合作将在行业中体现。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如武隆仙女山的花屿归原、巴南的又见炊烟、江津的稻田酒店等,正刷新重庆人对于乡村旅游的体验。”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市涌现出沙坪坝歌乐山、武隆仙女山、江津四面山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并初步形成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据市旅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今后将抓产品及品牌打造,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布局将根据重庆的特色进行四大板块的建设,即着力打造主城区“都市闲情”乡村旅游发展核,构建渝西“巴渝乡情”乡村旅游发展圈,建设渝东北“三峡真情”乡村旅游发展带和渝东南“民族风情”乡村旅游发展带。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业也将产生连绵不断的内生动力。

声音

创新“食宿+”模式

充分挖掘文化元素

乡村旅游产业连接城市乡村,产业涉及农业、住宿餐饮、旅游休闲等众多环节,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未来的重庆乡村旅游将走向何方?

市农家乐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赵琴:

特色是乡村旅游产业的灵魂。因此,不同地方的乡村旅游应有不同的特色,这样才能带来长久的效益。如果只是重复性的相互“克隆”,容易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时间一长也将影响乡村游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粗放式发展,“千篇一律”的状况必须改变,在档次、类型、内容等方面必须细分,让客人感受不同的乡村风情。

当前,应考虑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随着旅游消费人群的变化,乡村旅游也需要从原有版本逐步升级。全方位、全产业链地审视乡村旅游的产品业态,加快推动乡村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体验、度假转变,开创乡村旅游的“食宿+”新模式。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不能随意改变乡村风貌。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乡村旅游专家牟红:

重庆的乡村旅游产业,应该更注重文化遗产的挖掘,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在文化上有更多的底蕴。乡村旅游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就尤为重要,在文化上打造出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中高端人群。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十里言不同,十里俗相异。乡村旅游应该更多拓展文化内涵,尤其是当地民俗文化。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化,还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植根于山野、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都是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的农家乐文化元素。

提醒

没有特色不要轻易上马

5种情况易致乡村旅游项目夭折

乡村生活的闲适性,正是当下乡村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但是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据重庆乡村旅游协会、重庆农家乐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以下这5种情况,是不少乡村游项目夭折或消亡的重要原因,需要引起重视。

1.太高大上

乡村旅游的落脚点是乡村,万万不能摒弃了乡村的质朴与自然,如果把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得太过豪华,太过高大上,反而失去了乡村旅游的意义。

2.形式内容雷同

不少乡村旅游项目主题和内容同质化严重。比如关于花海,除了规模不一样外,其它可能大抵相同。一个油菜花节,最多时30多个地方在搞。

3.传统文化挖掘不够

现在乡村旅游项目,都开始注重文化的打造,特别注意挖掘本地古老的历史传说、名人、文物等。然而在文化挖掘方面,却存在浅显等现象,使得一些文化缺乏生命力,激不起人们兴趣。

4.项目融合性差

不少乡村旅游项目是外来投资打造,就是建了几个农庄,或者打造一些娱乐设施,与老百姓似乎没有多大关系。村民与乡村游融合不到一起去,也就无法形成统一的乡村内涵。

5.乡村“原味”不够

乡村的原味不只是自然风光,更要融入乡村的生产、生活,乡村的淳朴风俗。这些原味是要结合乡村的现实,不要刻意去打造,从而形成一个原汁原味的乡村图画。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