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援藏医生无私奉献获赞为“最美格桑花”

发布时间:2018-10-31 15:19: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熊英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中国网10月31日讯  格桑花是藏民最爱的花,尽管氧气稀薄、生长困难,但格桑花却依旧顽强地生存在高原之上,沐浴着高原的阳光,抵抗着雪域的寒冷,在草原上尽情地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有这样一位医生,他放弃优越舒适的工作环境,放弃与家人的朝夕相处,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高原反应,来到海拔3810米、年平均气温2.5℃的西藏类乌齐县人民医院支医,把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毫无保留地献给西藏人民,解除藏民们的痛苦,提高医院的医技水平,并帮助类乌齐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甲医院,当地藏民称他为“最美格桑花”。他就是开州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李建斌。

主动请缨做援藏医生

今年2月初,46岁的李建斌从医院前几批援藏同事口中得知,西藏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急需一批高素质医疗人才。他想到自己工作了20多年,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和带教经验,完全符合援藏干部所需的条件,于是主动请缨到西藏支医。

“韦院长,我想到西藏类乌齐县支医,想把我的医疗技术水平、学术思想传授给当地学生,同时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实现人生价值,让我这辈子不留任何遗憾。”今年3月初,李建斌向分管领导韦巍请缨。

“这可不是旅游,这是去工作,一去就是18个月时间。”韦巍打量着李建斌提醒道,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受不了高原反应。“没问题!请放心,我一定能行。”李建斌拍着胸脯信心十足地表态。

3月17日,李建斌作为重庆市第八批第二期专业技术援藏干部带着支医使命,来到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的类乌齐县,该县平均海拔在4500米,李建斌所驻扎的地方有3810米,年平均气温在2.5℃,一年四季处于寒冷天气,尽管工作环境差、天气恶劣,但他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开始兑现自己的承诺。

克服困难为藏民服务

“西藏海拔高,含氧量低,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缺氧,走路快了、说话快了就要喘气,甚至睡觉翻身都喘气,除了动作慢一点,似乎没有太好的克服高原反应的办法。”李建斌说。

李建斌与来自重庆的8位援藏医生每天过着“慢四步”生活,实在缓不过气来了就吸氧。除了缺氧,李建斌还出现了消瘦、肠功能紊乱等症状,在进藏的10多天,他的体重下降了10多斤。为了尽快适应高原环境,投入支医工作,他开始服用缓解高原反应症状的药物。

据西藏类乌齐县人民医院的安排,李建斌担任了医院的副院长,不仅要管理医院各科室,还协助院长做好药事组二甲创建工作,同时要负责全院临床、医技相关培训和资料汇总。

李建斌经常组织全院医生开展医疗技术培训,参与危重病人抢救……但较差的基础设施、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导致西藏类乌齐县人民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人员普遍不足、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工作经验偏少等现象。李建斌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刚到医院不久,急诊科收治了一名危重患者急需进行深静脉置管,虽然深静脉置管的难度比表浅静脉高很多,但此项技术在内地医院护士都能实施,可在该院几乎无人会操作。李建斌凭着自己扎实的操作技术和临床经验,成功穿刺,挽救了该名患者的生命。

从这件事后,该院的每次危重患者抢救,他都参与其中,短短7个月做了4例深静脉置管手术。同时还把刚出生且患上“先天性食管闭锁”的婴儿送到重庆儿童医院免费救治,并为其捐款捐物,让藏民感激不尽,也让当地医生感动不已。

“每次我把报告单递给患者的时候,从他们的眼里看到了对我的信任和对健康的需求。当我们将一个又一个危重患者抢救过来时,他们的家属给我们念经、送哈达,为我们祈福,感动了医疗工作队的每一位医生,也更坚定了我们不放弃支医的决心。”李建斌说。

言传身教提高医疗技术

“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受援单位,对援藏干部都很尊敬、礼让,把能给的待遇、荣誉都给了我们,家里的领导更是时刻关心着我们,问我有什么需要,还叮嘱我注意身体。如果我不做出点成绩,就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藏区,对不起组织。”李建斌暗暗对自己说。

为了把技术留下来,李建斌每周星期四下午都要组织科内的医务人员学习。从基本的解剖、普放、CT到临床医学,以实际病例系统地向当地医生讲解,督促他们认真学习,能教会他们做的,一定要求他们自己做,不能短期教会的东西李建斌就自己做,然后让他们看,让他们记。

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当地的医生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报告书写更加规范了,诊断符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临床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面对危重患者更加从容、自信,还主动要求李建斌带领他们试着开展新业务。

从今年3月进藏到现在,李建斌组织全院讲课3次,科内讲课20余次,全院会诊3次,危重患者抢救4次,科内各种应急演练3次。“希望通过自己一年半的工作,能够把自己的学术、思想留在这片高原大地。”李建斌期待着,“想想10年、20年后,我的学生也是老师了,他们会把我今天教的东西传授给他们的学生,就像那播撒在高原上的格桑花种子。如果那个时候我再回来,一定能看到类乌齐最美丽的格桑花!”(熊英)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