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13日讯 近日,开州区大进镇紫金村便民服务中心广场热闹异常,由区委宣传部、区文联主办,区曲艺家协会、区音乐舞蹈家协会承办的文艺宣传进基层活动正在精彩进行。村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围坐成一团,看得津津有味,现场不时传出喝彩声。
“太巴适了,这么好看的节目,坐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人群中,一位老婆婆乐呵呵地说。这位老婆婆叫李天菊,今年82岁,一辈子待在大山里,说起现在的美好生活,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过去,不吃晚饭睡得早”
李天菊家里有6姊妹,她排行老三。“我们小时候饭都吃不饱。”李天菊说,小时候家里缺粮食,每顿都是凑合吃。那时能看到白米饭,简直就是过年。
“在我的印象中,吃得最多的是红苕、洋芋和汤菜。”李天菊说,为了填饱肚子,母亲经常用野菜伴着洋芋、汤汤水水煮成一锅,几姊妹还吃得津津有味。
“其实,大多数时候没得晚饭吃。”李天菊说,不吃晚饭睡不着,半夜肚子饿得咕咕叫。记得有一年冬天,她实在饿得不行,就起床到院坝找吃的,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小红苕,简单擦了几下,就生吃起来。
“过去,农村有句俗话叫‘不吃晚饭睡早点’,还真的是这么回事。”李天菊说,在那个肚子都填不饱的时代,哪里来的文娱生活。
“听广播,让生活多了乐趣”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生活逐渐有了改变。
在上世纪60年代,村里有了第一台广播,广播的出现,给村民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
“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广播喇叭,很小,是一个四方形的盒子。”李天菊说,这个喇叭定时发出各种声音,有唱歌的、说话的,还有讲故事的。
“我那时最喜欢听广播。”李天菊回忆说,那时广播经常坏,有时啥也听不清,时常发出“呲、呲、呲”的声音。为了听广播,她总是把针线活搬到喇叭下边,一边听一边干活。
上世纪70年代,农村广播越来越先进,广播内容也日益丰富,不仅有新闻直播、政策宣传,还有公社、大队、生产的大事、要事宣传,以及各类通知、好人好事宣传报道等,颇受父老乡亲青睐。
“我的一个堂兄,因为广播声音小,他站在板凳上贴着耳朵听,一不小心还把胳膊摔断了。”李天菊回忆说。
“购买电视机,坐在家里看世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开始有了电视机。
“我们家第一台黑白电视,还是1989年儿子当兵回来买的。”李天菊说,黑白电视信号不好,看着看着就没人影了,而且只能收看几个台。后来,家里换了大彩电,安装了有线电视,能收100多个频道。
“现在电视里啥节目都有,除了各种电视剧,还有教我们做饭的、保养的,内容十分丰富。”李天菊说,她喜欢看唱歌、跳舞的节目,也喜欢看战争片。每天看电视,已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真是人在家里坐,眼光走四方。”
“文化下乡,村门口看大戏”
近年来,为了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我区常态化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大戏”。
“虽然现在电视里各种节目都有,但送到家门口的戏,我觉得有劲些。”李天菊一辈子爱热闹,过去为了看场电影,打着火把,翻越几座山,来回折腾到半夜。如今,经常有城里的演员到村里,为大家免费“演一场”,她照样次次不落下。
“我喜欢看小品,印象最深的是《称妈》,演得很到位,既好看又好笑,对年轻人孝敬老人很有教育意义。”健谈的李天菊说着说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随即,她话锋一转,一本正经地说:“我现在一定要好好保养身体,争取多活几年,多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
老人的哈哈声,在山村显得格外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