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能回顾他60年的翻译生涯。记者 罗杰 摄
在他60余年的翻译生涯中,收获了无数奖项,德国国家功勋奖章、德国洪堡奖金、歌德金质奖章……藉由翻译,他架起了一座中德文学交流的桥梁。就在11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与语言服务创新发展论坛暨2018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他获得了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这堪称中国翻译界的最高奖。今年80岁的他认为自己依然年轻,在他心中,自己要做的事情远远没有到“终身”。本期华龙会客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令人尊敬的“年轻”翻译家。
杨武能与主持人交流 分享他的人生感悟。 记者 罗杰 摄
杨武能高中的时候就立志做一个文学翻译家,大学进入四川外国语大学前身学习是俄语。后来,因为学俄语的人多,供过于求,于是他就转学到南京大学学习德语。德语对外国人来说是一门很难的语言,杨武能说,余光中就曾打趣说德语的单词很长,大致意思说“在大西洋的一边是德语的头,另一边才是尾”。“但是这些对于我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杨武能说,这些都是学语言的人必须克服的。
华龙网主持人正在仔细聆听。 记者 罗杰 摄
在60年的翻译生涯中,他翻译了很多经典著作,其中歌德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在他出的译文集中,最多的也是歌德的作品。杨老认为,歌德最重要的作品不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而是《浮士德》。“一万多行,不光是数量上的困难,要再现其原著的形式和深意,更加困难了。”而翻译《格林童话全集》对于他来说是“返老还童”的一件事,“《格林听话》有50多万字,那时候没有打字机,都是手写,到最后颈椎不好支持不下去”。还好,夫人是德语教授,女儿也是学德语的,于是母女一起加入了《格林童话全集》的收尾工作。另外,托马斯·曼的《魔山》也是他倾注颇多的作品,断断续续,从开始到最后出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版本,用了20年的时间。
杨武能与重庆图书馆馆长一起展示获奖证书。 记者 罗杰 摄
翻译的这些作品能做点什么呢?“我不想卖钱,想让它们发挥作用。我感恩家乡,我具体该做什么呢?”于是,他把自己留存的手稿及译文集捐赠给重庆图书馆,创办了杨武能著译文献馆,这次,他也将获奖的奖牌放置在了此处,杨武能打趣道:“重庆图书馆的馆长有眼光,他一直拽着我不放!”
杨武能做客华龙会客厅。记者 罗杰 摄
25年前,德国总统为他授予了“国家功勋奖章”;2001年,他又获得德国学术大奖洪堡奖金;2013年,国际歌德学会为您授予歌德金质奖章……这次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对于他来说非同寻常,“给了我一个认可,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我终于得到自己国家学术界的承认了”。但这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难道我就不再追求不再前进了吗?不,我现在还有很多事要做,有几个大的国家级项目要做,还有很多书要翻,不是一本、两本,而是十本、二十本,我会带上我的学生一起来做。”
杨武能做客华龙网会客厅 向重庆网友问好。 记者 罗杰 摄
杨武能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遗憾,“为什么是终身成就奖呢,这还不是最后呢。”杨老幽默道:“当然,这不是批评他们。而是对于我自己而言,没有结束,这次得奖的我是最年轻的,我才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