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山坡增绿人增收 共奏绿色新乐章

发布时间:2018-12-10 15:31:3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近日,白石镇巴岭村千亩笋竹基地里,一群群土杂鸡在啄虫、吃草。

昔日,这里因土地贫瘠少有人问津。如今,基地种植了千亩笋竹,林下间种球盖菇,养殖跑山鸡,获得不错的经济收益,带动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改革开放40年,忠县林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山坡披绿人增收,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截至2017年,忠县林业用地面积达127.8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39%,其中有林地126万亩,加上非林业部门管理林地、“四旁树”占地,全县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开放前的8.5%提高到现在的50.5%,林木绿化率达65%。近10年来,林木绿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由改革开放前的152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550万立方米,活立竹达到20万吨。

生态优先,森林覆盖率达50.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忠县坚持依法治林,强化资源保护管理,保证森林资源存量的同时,大力开展国土绿化、长江绿化、退耕还林等行动,增加森林资源数量。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县林业局坚持“见缝插针”、能栽尽栽的原则,每年定期开展“3·12”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培养市民爱绿、护绿、植绿文明习惯,实现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森林覆盖率“四个增长”。

开展长江绿化行动。县林业局累计投入3.2亿元,完成长江绿化21.2万亩,其中新造林16万亩,低效林改造5.2万亩,全面建成忠县长江柑橘产业带,打造长江生态景观林带,长江两岸水平推进两公里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0%。

稳步推进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忠县在巩固第一轮退耕还林30.3万亩基础上,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1.8万亩。

“改革开放,林业的成效是显著的,森林覆盖率由8.5%提高到50.5%,林木绿化率达65%,是改革开放前的6倍。”县林业局局长胡刚介绍,近10年来林木绿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

以绿富民,柑橘笋竹成富民支柱产业

“我们春节上市的春笋要比4月份上市的春笋贵几倍。”近日,白石镇巴岭村一村民在培育早春笋,力争在春节期间上市。

在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工人忙着生产竹纤维餐具。

“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胡刚说,在森林面积扩大的同时,忠县既注重生态保护,又兼顾广大村民的利益。

目前,忠县笋竹基地涵盖了以白石、马灌、金鸡等乡镇为重点的19个发展区。全县笋竹基地陆续投产,现已形成从引种—育苗—种植—竹产品销售加工—乡村旅游的全产业链。

竹产品加工从无到有,现已发展7家竹产品加工企业。其中涵盖竹笋加工、竹纤维制品加工、竹炭加工,以及竹地板生产等。

据瑞竹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研发生产的环保餐具、餐盒系列产品通过和科研院所合作,目前申请了17项专利,已通过8项,产品供不应求,远销国外。预计到2019年,年产值可达3亿元,带动3万户农民致富。

截至2017年,全县竹林总面积已达17.6万亩,竹材年总积蓄量25万吨,年可采鲜笋10万吨。忠县现已有鲜笋、笋干、竹编工艺品及竹醋液、竹炭系列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畅销本地市场,重庆、成都等地,在市场中供不应求。现已注册“巴扎营”“皇瑞”“ 橘城皇瑞” “向幺妹”“红高雷” “翠竹鑫农人” “忠州三宝” “瑞竹”“竹之郎”等一系列商标。

37家涉林企业及合作社参与笋竹产业发展,认证有机笋企业两家,注册鲜笋及笋制品商标6个。全县初步形成以柑橘为主要产业,笋竹、红豆杉、核桃、花椒、金银花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拔山“金色杨柳”、涂井“三峡橘海”、石子“八斗台”已掀起乡村旅游森林景观开发热潮,带动实现林业年综合产值17.1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

林权改革,固定资产活起来

近日,石宝镇两河村村民崔小蓉收到土地租金1300元,同时还收到了在柑橘基地务工的工资1800元。

将土地流转给公司,自己不但收租金,还有务工收入,林权改革让崔小蓉的生活更殷实,更有滋味,幸福感更强。

从1981年发放第一份林权证开启农村集体林权改革,到2017年底,全县累计投入林改资金820万元,录入核对林地30.2866万宗,颁发林权证19.48万本,共计颁证26.3万本。

支持和鼓励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24家,1.2万户农户加入;发展林业大户133户,经营面积51500亩;组建林业企业26个、家庭林场两个,盘活林地资源,发展林业产业。累计流转登记林地12.58万亩,流转金额1576万元。流转林地中发展干果、水果、药材、香料、调料等林业特色产业10余万亩,年产值在1.5亿元以上。累计抵押林地面积2.51万亩,抵押贷款总额4967万元。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