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编织智能环保监测网络 让山更青水更绿

发布时间:2018-12-11 11:09:07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李相博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智能环保监测网络,将助力重庆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让山更绿,水更清。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智能化给重庆带来新的机遇,也给城市带来新的管理模式。智能化的环保监测网络,助力让重庆的山更青,水更绿。

作为第三方运维人员,张健锋每天上班前,总会用手机看一遍自己负责的重庆区域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站最新监测数据,以此了解所负责的监测站设备是否运行正常。

运维人员对长江重庆寸滩地表水自动监测站进行例行的维护。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长江重庆寸滩站便是张健锋负责的其中一个。目前正在试运行的寸滩站,于今年6月底建成,是一座无人值守监测站,可实时自动监测长江重庆寸滩断面的水温、溶解氧、pH值等九项指标,并自动上传监测数据。

在此之前,该断面的水质监测频率为每月一次。自动监测站试运行后,每四个小时便会对断面水体进行全流程的监测,每个小时还会采集断面水体的五参数。

这些数据不仅能让环保工作者及时掌握水质现状,也为区域水污染防治提供了决策支撑。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要求,我国将在2020年建成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地表水自动监测便是其中一个分支。寸滩监测点,则是重庆在落实国家智能化监测目标上的一个小缩影。

目前,重庆正在编织一张智能环保监测网,助力重庆构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遍布城区的自动监测设备,构成了北碚大气污染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的前端采集板块,为智能环保监测网提供了重要的采集数据。图为运行中的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在重庆市北碚区,遍布全区范围的106个监测点,构成了大气污染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的前端采集板块,将监测的触角延伸到村社。这些监测点,除了国控和市控点,还包含50套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20套高架源高清可视系统。

数据假若不进行转换,则只是一堆无用的数字。

与这些看得到的硬件设备配合的,是看不到的大数据算法。“比如说,监测点数据超过了警戒值,系统便会根据历史数据走势以及现有采集数据,研判导致监测数值超标的可能原因”,北碚区蓝天办工作人员吕真介绍到,打个比方,在北碚城区,如果PM2.5和PM10以同样趋势提升,则很有可能是扬尘导致,预警系统便会提示重点关注报警区域内的工地。工作人员也便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前往监测点周边,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排查,将污染影响尽快降低。

借助高架源视频采集,则让环保工作者真正有了“千里眼”。

通过在辖区重点区域制高点架设高清可视系统,并将画面实时上传服务器,工作人员便可通过多终端巡查辖区情况。

智能环境监测网络,使得环保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关注最新的辖区动态。图为北碚区蓝天办工作人员吕真在等车间隙查看辖区空气质量。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不久前一个周末的经历,让从事环保工作多年的吕真真正感受到了智能化的好处。当天吃完午饭的吕真,随手打开了监测系统移动端的APP,发现当地龙凤大道出现焚烧现象。吕真通过系统通知当地社区网格员,并在手机上持续查看现场情况。网格员获取信息后,第一时间前去现场将火源扑灭。从发现焚烧,到扑灭火源,整个过程还不到8分钟,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位于渝东北的梁平区,通过14套在线监测设施和38套视频监控设施组成的“环保天眼”,实现对全区污水处理厂和重点排水企业的全方位24小时监督。

该系统利用物联网、云技术、环境GIS、智能传感和自动控制等技术的叠加,将重点排污企业外排废水的水质、水量,以及治污设施运行情况和主要污染物外排浓度信息,进行实时汇总在线监测。

“‘环保天眼’不仅将监督前置,也实现了取证智能化。由于系统对企业运行情况进行了全方位记录,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平台指挥中心便可在第一时间固定现场证据。”梁平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杨凤通过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信息系统查看各站点污染源分布情况。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对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的杨凤而言,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信息系统的使用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则是电子邮件、传真少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一体化工作平台已初步建成,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了。

在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信息系统投用前,重庆38个区县和万盛经开区、两江新区,每周都会上报一次大气污染攻坚检查情况汇总表。仅此一次,每周杨凤便要处理40封电子邮件或传真,将各区县情况进行汇总后统计分析。随着信息系统的投用,如今每个环保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检查时,便可利用移动端APP对检查情况进行在线录入,同时将现场情况图像资料实时上传系统,系统自动统计分析相关数据。

而这一项,仅是系统中的一个小环节。

大数据智能化的工作方式,不仅仅是简单获取数据。获取数据后,对数据的分析,交叉融合运用,是智能化带来的新工作方式的核心。

通过建立水质问题清单、污染源清单,水污染防治系统平台实现对区域、流域和断面水质数据统计、溯源追踪、超标及临界突变预警。

在环保督查、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等方面,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探索,已形成了从数据接收、预处理、解译分析到支撑业务管理的生态环境遥感应用模式。

运维人员对位于北碚天生的国控空气监测站进行例行维护。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当前,通过环境信息数据的融合、加工,重庆已实现全市17个国控空气监测站、54个市控空气监测站以及19个超级站、科研站、区控站的数据自动入库,实现全市六大水系、42个流域控制单元、主要重点次级河流、400余个地表水监测断面、1500余个饮用水源保护地基础数据入库。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在释放人手的同时,也让环保工作者在应对环境治理时,更能精准施策,有的放矢。

“比如,遇到一条河流重金属含量超标了,以往的做法是,从各个可能的方面去一一排查重金属超标原因。而在当下,我们通过分析现有的各方面数据,基本就能断定问题的根源在哪。我们的最终目标,则是在积累足够多的数据后,当出现导致问题发生的趋势时,我们便提前介入处理了。”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信息中心主任余游介绍到。

重庆的智能环保监测网不仅越织越大,也越织越密。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持续推动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从而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智能化支撑。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