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屵山村:“整”出村民好习惯

发布时间:2018-12-14 15:56: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骆 容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中国网12月14日讯   近日,记者行走在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一栋栋点缀着红色边框的现代化小楼房沿着干净的柏油公路向远处延展开去。道路干净整洁,路边各家各户晚熟的黄豆整齐地悬挂或者堆放在一角。

场镇面貌变美了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屵山村村民对以前场镇的印象。

屵山村1组村民余大文告诉记者,以前的屵山村可没有现在这样的面貌,公路没有硬化,场镇上秩序比较混乱,车辆乱停乱放,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稀泥。公路中间时常还有很深的泥坑,过往车辆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泥潭。行人走在路上,随时都得提防着过往的车辆,以免溅得一身泥。小孩子更是时常跌倒在淤泥中,哭得稀里哗啦。

如今的屵山村,道路硬化了,两旁的房屋焕然一新,道路两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垃圾箱,还聘请了专业保洁员每日打扫街道。村里制定了保洁员清扫保洁制度,对保洁员的工作时间,工作范围和工作要求予以了明确的规定:无生活垃圾、无乱泼乱倒,无果皮纸屑,无乱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写乱画,无乱设乱停,无杂草杂物,并接受卫生管理小组的巡查和监督,保洁区域内“八无”是每个保洁员作业的标准。

“现在村民们走在街道上,想丢个垃圾,都不好意思。只能捏在手上,等找到垃圾桶再丢。”余大文说,现在交通便利了,以前很多只能在县城买到的货物在这里也能买到,屵山场镇也越来越热闹了。

生活品质提高了

走过一条不起眼的小路,穿过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巷子,一栋黄色小楼赫然醒目。整栋小楼以黄蓝色为主色调,浅黄色的外墙,淡蓝色的窗棱,小巧别致的走廊。入户花园还摆放了一张石桌和四个石凳。院坝周围数盆绿色盆栽,无不彰显出主人的居家品味以及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用心。

这是屵山村1组村民何光中的家。何光中一家都在彭水县城做室内装修工作,日子也算过得不错。近几年,随着人居环境的改造,家乡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硬化了,出行方便了;自来水通了,生活也更便利了。2016年,何光中毅然决定将家里的老房子翻修一新,一方面给家里的老人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自己以后回乡居住,尽享惬意的田园生活。

何光中说,村里不但环境变美了,发生变化的还有现在喝的自来水。以前村里没有自来水,都是从远处的公用水井里挑水,或者自己接一根管子从公用水池里接水喝。水的供应量和品质都得不到保证。现在村里有了固定的水池,饮用水全是经过层层消毒处理,确保水质符合标准,饮水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村民用起来安全、放心、方便,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在家乡变化太大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农村住跟在城里住没什么区别。”何光中说着,脸上写满了幸福。

卫生习惯变好了

据介绍,屵山村委会组建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全村人居环境改造工作。同时,还制定了环境卫生监督小组工作职责、卫生公约、垃圾倾倒办法等制度,将环境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光有制度还不行,得让村民自觉参与到环境改造工作中来,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个村民的生活习惯。为此,村里的公共区域被划分包干到各家各户。

于是,“四包”责任卡出现在了各家各户门口。“四包”责任要求各家各户对室内、门前、院墙四周或路边缘区域包卫生、包设施、包绿化、包秩序,确保责任区域内干净整洁,各类公共设施完好,区域内秩序良好;同时管护花草树木,确保无乱搭乱建,噪音扰民等现象发生。

在屵山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墙上,张贴着两张环境卫生评比栏,一张是月评比公示表,一张是季度评比公示表,公示表中绿色圆点表示“最整洁”,蓝色表示“整洁”,红色表示“不整洁”。记者发现,在两张公示表中都没有红色圆点。

屵山村第一书记李治琴告诉记者,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737户3101人。现在,房前屋后及自家院子内“一日一清扫、一周一大扫,一月一整治”在屵山村已经不再是规定,而已是内化为每个村民的日常习惯了。(骆 容)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