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好“金融牌”纾困民企?重庆银企出“实招”

发布时间:2018-12-17 11:37:21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王彩玲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之后,各级各部门都积极响应,打出“组合拳”,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近期,对于如何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重庆市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建言献策,通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持续扩大融资担保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支持民营企业方面出“实招”,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向民营企业,激活民企发展动力。

加大金融机构信贷力度 降低民企融资成本

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都持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首先是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从融资体系来看,银行贷款是主渠道,这就需要监管机构从政策方面入手,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流动到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上。”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货币信贷管理处处长古旻表示。

据介绍,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在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从重庆地区来看,今年重庆通过定向降准释放了300多亿的流动性,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累计投放了200余亿。

事实上,与“融资难”相比,“融资贵”的问题更让民营企业头疼。如何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成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银行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通过加大信贷投放能力,扩大贷款在融资体系中的占比,是带动民营企业整体融资成本下降的一个重要方法。

对此,中国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副行长李生虎指出,可以借助政府部门、担保公司、银行和担保基金增信以及信息聚集的功能。

据了解,2015年,进出口银行与原重庆市外经贸委和重庆对外经贸(集团)公司签署了《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3+N”长期战略合作机制。在合作框架下,支持搭建了“快融通”、“渝贸通”等平台,累计发放“3+N”项目贷款74亿元,为企业降低财务费用近3000万元。有效支持了力帆、隆鑫、宗申、华邦等民营企业“走出去”。

“在产品创新上的突破也很重要。招商银行重庆分行将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进行划分,并结合重庆区域经济的小微企业的需求,推出了多款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特色产品,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招商银行重庆分行行长助理李梅补充说。

强化风险管理 民企融资实现扩面增量

事实上,部分民企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与企业缺乏信息不无关系。部分中小微企业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导致风险判断难以识别,也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其进行风险识别,从而影响其融资。

李生虎指出,银行作为融资的主体,既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信贷,同时也要风险可控。据悉,截止今年10月份,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支持民营企业的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4%。

李生虎表示,进出口银行接下来将进一步激活、用好社会大数据,减少信息不对称,持续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增强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既要做好服务又要控制好风险,在创设出合适的金融产品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市场客群的研判,这就需要通过大数据精准画像定位,进行风险识别和贷款管理。”李梅表示。

据了解,招商银行对公的传统信贷客户和大行比规模并不大,但民营企业在分行对公传统信贷客户中占比达到了60%,小微贷款客户逾1万多户。

李梅还指出,通过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化,加快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全面收集能够反应企业金融财务状况的外围信息,构建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对此,古旻表示:“在支持小微方面,银行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运用大数据;另一个方面,还需要更了解你的客户。 ”

建立联动机制 激活民企内生动力

要“输血”更要“造血”。外援只能缓一时之急,无法解一世之困,纾困民企还是要内外联动。

“民营企业所反映出的融资难题,不仅体现在银行信贷中,也体现在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中,这就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积极协作,建立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联动机制。”重庆银行副行长黄宁表示,在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建立民营企业特殊帮扶机制,为民营企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相当重要。

“其实,企业家和企业自身良好的经营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评估的根本基础。”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副行长熊刚指出,就民企自身而言,必须要迅速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能够创新发展、稳健发展、可持续发展,而非一味追求多样,进行盲目扩张。

熊刚称,建设银行目前在探索“银行办大学”,通过对小微企业主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企业主和企业自身的能力,激活民企内生动力,从而也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成本。

“打铁还需自身硬,发展才是硬道理”。黄宁指出,民营企业家们不应忙于业务而疏于学习,应在思想上、决策上、管理上紧跟飞速发展的经济洪流,既要避免固步自封,又要避免贻误商机,也要避免错误冒进,力争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实现自我赋能、自我转型、自我发展。(王彩玲)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