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 一个福利院的跨越式发展

发布时间:2018-12-18 15:29:34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荆晓强
分享到:
20K

image.png

绿树环抱的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受访单位供图)

image.png

1988年5月30日《重庆日报》一版刊发消息《市负责同志前往社会福利院看望孤儿》。

核心提示

40年前,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三无”孤寡老人和全院职工一样,都在为“温饱”努力;40年后,这个曾经只有4栋小房子的福利院,已是国家级示范养老机构。

从一个月只能打两次“牙祭”,到如今打造全国有影响、西部能示范的公益性养老机构,这个福利院的发展之路,正是不断保障民生,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小缩影。

一个月打两次“牙祭”

“3个分区、4栋房子、380多位老人,这就是改革开放那一年我们福利院的全部。”12月14日,70岁的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原院长钱剑回忆起40年前的过往,仍旧唏嘘不已。

1978年,时年30岁的钱剑还只是该院一区的副主任。那时,整个福利院就4栋楼,最高的楼也只有两层,里面却住着380多位老人。这些老人无一例外都是“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三无”孤寡老人。

“最大的一个房间五六十平方米,却挤进去三四十个老人,没办法,条件太艰苦。”钱剑叹息,为了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空间,老人们的床只有0.9米宽。

那个年代,无论是喝水还是洗澡,福利院一律靠木柴烧水。宝贵的煤炭则是用来煮一日三餐,决不能“挪作他用”。

至于木柴的来源,得益于福利院所处的荒僻地段植被茂密,就靠干部职工定时去砍柴。为此,他们还总结出“只砍枝丫留树干”的经验,因为这样来年还可以再发新枝。

钱剑至今对当年一日三餐的菜谱记忆深刻,因为确实足够简单:早餐稀饭、馒头;午餐南瓜、白菜、冬瓜其中之一;晚餐与午餐一样。

“很多时候,白菜吃半年,半年后再换南瓜。”吃饭的过程,也有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就是抬上两大桶:一桶素菜、一桶白饭。

“饭管够,菜只一勺。所以那时做菜放盐特别多,菜淡了就不够下饭。”钱剑回忆,当时全院只有一个食堂,冬天当工作人员把“两大桶”搬到远一点的房间后,饭菜其实都冷了。

尽管条件异常艰苦,福利院还是千方百计确保每个月可以打两次“牙祭”——吃肉。

“那时无论对职工还是老人,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让大家都能吃饱。”钱剑坦言,从1975年更名为“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起,就已经明确了该院的社会福利事业性质,即主要负责全市城镇“三无”老人收养工作,那时的条件只能满足“温饱”二字。

不再只求温饱的福利院

1984年是钱剑印象较为深刻的一年,原因无他,仅仅只因从那一年开始,全院可以一个星期打两回“牙祭”了。

彼时的钱剑有了新职务:园林组组长。

为了这个新职务,钱剑还有一段时间非常不解。因为这个所谓的园林组的任务很奇特,就是种柑橘等果树,还要种树植草搞绿化。

“种果树我没意见,至少可以饱肚皮嘛!但种树有什么用?那时候已经不烧柴了啊!”不解归不解,但他依旧认真地工作,因为一周两回“打牙祭”吃的肉,让他干劲十足。

这个专设的园林组,随后围绕整个福利院开始了植树种草,将前些年砍伐的树木全都补栽了回来。“尤其是夏天,看到老人们成群结队在林荫道里乘凉散步,我突然觉得,我这个园林组长还是当得要得!”钱剑微笑地回忆。

5年后的1989年,已是办公室主任的钱剑惊讶地发现,整个福利院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天天吃肉了。更让他高兴的是,福利院又增建了两个伙食团,可以就近选择食堂吃饭,再也不吃冷饭冷菜了。

也是在这一年,福利院悄悄作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退休老职工和儿女不在身边的社会老人,可以自费入院养老,根据其生活自理程度实行分级护理、按级收费。

“当时这样做,其实是冒了一点风险的,因为社会反响不一。”钱剑解释,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直都被视为救济福利性单位,而面向社会开放,在当时是需要相当魄力的。

1996年,从最基层干起的钱剑,成为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院长。直到开始统管全院工作的那一天,钱剑似乎才发现院里这些年悄无声息的变化。

“那时候,院里有了5栋楼房,最高的有3层楼呢。”他笑着回忆那一年,不仅是楼多、楼高了,并且做到了每层楼都有一个公共浴室,还装上了电热水器。

那时的福利院,因居住条件的大幅改善,老人们再也不睡0.9米宽的小床,而是统一换上了1.2米的床;床头的破箱子,也都换成了衣柜。

2008年,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干了一辈子的钱剑光荣退休。临退休前,他默默地在福利院走了一大圈,每个角落都没落下。

“那一年,全院有500多位老人入住,每个老人随时可以在自己房间里洗热水澡了。”钱剑回忆,当时这个小细节,让他倍感自豪,因为他深深意识到,福利院早已脱离只求温饱的阶段了。

“绝不是说我自己作了多大贡献,而是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让我作为一个老民政人深感自豪。”钱剑深情地说。

40年奋斗终成国家级示范养老机构

2009年,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迎来重大机遇。

根据《民政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统筹城乡民政事业发展示范区合作备忘录》,民政部、财政部安排中央福彩公益金,在重庆市建设一家国家级示范养老机构。

经专家组多方考察选址,最终确定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为国家级示范养老机构项目建设单位。

“那是历史性的一步跨越。”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现任院长杨胜普认为,那是重庆第一家国家级示范养老机构的开端。

2016年7月,国家级示范养老院项目正式通过竣工验收。

如今的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由院本部和渝中分院两部分组成,仅院本部床位就达1600张。目前,已投放床位1100张,在院休养老人800余人。

40年前的“求温饱”,已变成了以老人需求为中心,以“颐养、护理、医疗、康复,加上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4+1”全人照顾模式,并承担了国家标准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任务。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建成全国有影响、西部能示范的公益性、护养型的国家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为此,杨胜普表示,该院正在推进“三个平台,一个基地”建设,开展“一项行动”:即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推进养老业基础性研究平台建设,推进适老化产品应用推广平台建设,推进养老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实作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实施养老服务能力提升社区公益行动。

“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已有76年历史,但真正的跨越式发展,全部集中在改革开放这40年中。”杨胜普感慨,一个解放前诞生的“救济院”最终变成惠及所有老人的养老机构,这中间所经历的变迁,恰恰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缩影。

“数说”获得感 不断增强的重庆社保

改革开放40年来,重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种制度的实施,让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加。

养老保险 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989.18万人,按月领取待遇人数为360.84万人。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276.4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85%。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109.00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408.4万人。

医疗保险 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40.2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455.34万人,参保退休人员184.93万人。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方面,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08.18万人,其中城镇居民574.92万人,农村居民2033.26万人。

失业保险 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66.27万人,失业保险待遇达到每人每月1050元。而从今年8月1日起,重庆开始执行新的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由原来的1050元/月调整为全市最低工资最高标准1500元/月的80%,即1200元/月。

工伤保险 据统计,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504.61万人。

生育保险 全市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411.33万人。(记者 黄乔)

建成18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

截至目前,重庆已建设完成18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完成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个,完成今年总工程量的95%。12月1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我市实施的社区养老服务“千百工程”,正在将养老服务“一碗汤的距离”变为现实。

据悉,“千百工程”计划在3年内投入18亿元资金,新增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和100个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年后,社区养老服务将覆盖80%以上城镇社区以及60%以上农村社区,构建政府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同时,还将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养老平台,优先满足高龄、失能、失独、特殊困难等老年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丰富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供给,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市共有养老机构1400所,床位21.2万张。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共385所,社会办养老机构已成为养老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满足高层次养老需求作出了突出贡献。(记者 陈波)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