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遗产】帝王在此不早朝——天坛

发布时间:2018-12-26 07:00: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齐琪  |  责任编辑:孟超
分享到:
20K

早朝制度始于明朝,每日清晨,帝王在大殿接受臣子的政务报告,并作出批复。据记载,明代崇祯皇帝就经常批复奏章到凌晨1、2点,且每日早朝也是从不缺席,每日宵衣旰食,夕惕朝乾,被称为“最勤奋的皇帝”。久而久之,后代将早朝作为帝王勤政或怠政的评价标准之一。帝王不早朝,也是对君主沉迷玩乐,消极处政的暗讽。


只有这个地方,帝王既可以不上早朝,也不会被批评昏庸无能。这就是明清帝王祭祀场所、属世界文化遗产的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的重要场所。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经过明清两朝的修缮和增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占地273公顷。其内有古建筑92座,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天坛作为统治阶级“祭天”文化习俗的载体,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既是中国古代先民对生活安顺的企盼和希望,也是传统封建思想的象征,同时代表着明清时期建筑,雕刻,绘画的水平高度。


(天坛是是明清两代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之所)


1918年天坛被开辟为天坛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1957 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天坛于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世界遗产委员会为其作出的评价:


“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天坛的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均建造在南北中轴线上)


天坛整组建筑呈“回”字形,四周有坛墙两道,分隔为内坛与外坛。整组建筑集中位于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圜丘坛、回音壁、皇穹宇、丹陛桥、祈年殿等。外坛仅设西门,为皇帝祭祀时进出大门;内坛设四“天门”,祭祀时由南天门进入。


内坛南部为圜丘、北部为祈谷坛,中间由长360 米的天坛建筑的主轴线丹陛桥连缀。圜丘又称祭天坛,每年冬至帝王都在此举行规模盛大的祭天仪式。“圜,天道也”,圜丘的整个结构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


(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著名的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光滑的圆形墙面对音波折射,便可清晰听到对方声音,十分巧妙。


(皇穹宇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


圜丘北侧,走过长108丈的丹陛桥,跨过祈年门就是祈谷坛建筑群。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祈”是期盼、祈祷,“年”代表五谷丰收,每年一月帝王在此举行祈谷礼,以期望来年的风调雨顺。坛分三层,高约4米,与圜丘坛形状相同,但没有数量规格的约束。祈谷坛上为祈年殿,祈年殿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殿内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


(皇乾殿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


天坛斋宫在圜丘坛成贞门外西北,坐西朝东,平面为方形,是皇帝在天坛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前进行斋戒的场所。按照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祀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不沾荤腥葱蒜,不饮酒,不娱乐,不理刑事,不吊祭,不近女人,多洗澡,名为“斋戒”,又称“致斋”。斋宫在皇室各种宫殿内均有建设,体现了自称“奉天承运的天子”对上天的恭顺之情。


(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斋戒之所)


除建筑外,天坛还有九龙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灯、孀柴炉飞瘁坎等古迹。此外还有 3500 余株古松柏,古槐,树龄逾数百年,绿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