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摩托村医”

发布时间:2018-12-29 13:42:50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耿鹏宇、刘恩黎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杨兴玉在出诊路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杨医生,我突然好不舒服啊,喘不上来气。”重庆市奉节县平安乡林口村的村民尹碧春在电话中说。

挂掉电话,杨兴玉扔下手中的饭碗,拎起医药箱,跨上摩托车,立刻向身患心脏病多年的尹碧春家驶去。

今年48岁的杨兴玉是一名乡村医生,至今已行医24年。

乡村医生以前又叫“赤脚医生”,是接受过基础培训、略知医术病理的农村医疗人员。13岁时,杨兴玉便跟着行医的父亲出诊看病,学习开方抓药。1990年,20岁的她走进奉节县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系统学习中西医基础,并考取社会办医资格证。

从卫校毕业后,杨兴玉回到家乡平安村,和父亲及两位同行凑钱租了一个砖房,开起了诊所。2006年,杨兴玉被调至距离平安村20公里的林口村。

林口村所在的大巴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杨兴玉在林口村卫生室给村民量血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里常住人口有267人,其中多数为“空巢”老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原因,大部分村民都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初到林口村,杨兴玉租下了学校的一间教室,自己掏钱置办了三个木柜和一些常用药品,开始给村民看病。对于居住偏远、行动不便的老人,杨兴玉则提着药箱上门接诊,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走50多里路。

2014年,杨兴玉买了一辆摩托车。“我常常要到20公里外的地方看病,有了摩托车就方便多了。”

如今,即便农村的土路和石子路已大多被水泥路代替,但对于披星戴月、骑着摩托车出诊的杨兴玉而言,滑倒摔跤依然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前几天我差点摔到山下去。”杨兴玉回忆说,出诊回来赶上天黑下雨,看不清路,突然车轮一滑,整个人便摔了出去。

“回到家发现衣服被树枝刮破了好几个口子。第二天早上去寻找丢失的药箱时,才发现摔倒的地方旁边就是几十米高的山坡。”杨兴玉说。

出诊路上的意外并没有让杨兴玉打退堂鼓。只要病人有需要,一个电话,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她都会在第一时间赶过去。

一次次的出诊经历,让杨兴玉的脑海中有一张地图,不仅标注着通往每家每户的乡间小路,还有为每一个村民诊治过的病症。

杨兴玉在出诊前检查医药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根本不用说得过什么病、吃着什么药,她比我记得还清楚呢。”村民陈永美说。

和陈永美一样,林口村的乡亲们一说起“摩托医生”杨兴玉,都赞不绝口:“身体不舒服,一喊她她就来了。”“杨医生技术好,服务态度也好,找她看病我觉得安心。”……

杨兴玉看病从不收出诊费,许多贫困户的药费也由她垫付。“先把病治好,医药费什么时候有钱就什么时候给”,这是杨兴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条件逐步改善。数据显示,近3年来,重庆市投入14亿多元支持贫困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建设项目47个,并更新了1900多个村卫生室基本设备。

杨兴玉所在的林口村卫生室也是获益者。2015年,林口村卫生室进行装修,分成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等区,配有血压计、血糖仪等基本医疗设施以及健康一体机、电疗仪等智能设备。

现在,杨兴玉除了给村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每年还和全村所有常住人口完成家庭医生的签约,定期到户给村民做免费健康体检,对重点关注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入户随访。

谈及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的感受,杨兴玉说:“很辛苦,但是能为乡亲们看好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很知足。”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