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重庆故事》系列报道——【走进铜梁区】铜梁:乡村振兴正扬帆

发布时间:2018-12-29 16:08: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黄姝颖 付恋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在不断奋力前行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很多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故事,正是这些不平凡的人和故事推动着重庆这艘巨舰扬帆前行。为讲好新时代重庆人的精彩故事,中国网与重庆市委网信办联合开展《故事中国——重庆,一座奋力前行的魅力城市》主题采访活动,将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宣传重庆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城市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重庆美丽山水的国际化都市形象。本期记者将走进重庆铜梁区,讲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这里的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想不到。上百个发展基础差、集体经济薄弱的空壳村,竟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的探索中,一一消除,走出了一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铜梁路子。

想不到。让人迫不及待想要“跳出”的农门,竟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洗礼下,改头换面,成为城里人心之向往的休闲胜地、铜梁乡村旅游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想不到。如同燕子一般向城市“大迁徙”的本土人才,竟在龙乡英才培育的“呼唤”中,不断“归巢”建设家乡,为乡村振兴助力……

在铜梁,想不到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铜梁紧扣“五个振兴”要求精准发力,以坚定的决心、明确的目标、有力的举措,做强乡村产业、改善乡村生态、丰富乡村文化、强化乡村治理、壮大乡村队伍,答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考题。

伴随着时代的号角,一首磅礴有力的乡村振兴交响曲,在铜梁激扬响起;在砥砺奋进中,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村容美、乡风美、生活美的铜梁新图景,愈加清晰明朗。

荷和原乡美丽农民新居

农村“三变” 变出乡村振兴新气象

乡村振兴,其命唯新。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跨越中,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铜梁区以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铜梁区巴川街道的玉皇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玉皇村通过“三变”改革,激活了当地的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实现了“产业连体”“股权连心”,为全区农村改革探出一条崭新的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玉皇村位于铜梁城区西部,距离铜梁城区3.5公里。近年来,玉皇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成王果业、禾盛园农业、科赛农业等11家农业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加快发展蔬菜、经果、苗木、水产等特色种养殖等方式,建立了业主、村集体和农民利益联接机制,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两个月前,我新流转了300多亩荒地和闲置耕地,用来培育苗木新品种。以后,荒山会变成青山,流转土地的村民每年除得到每亩七八百元租金外,还有分红。”在铜梁区巴川街道玉皇村,民营企业、重庆果之王园艺负责人陈贵虎告诉记者,在充分协商、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原来的租赁经营方式改为股份合作方式,同时采取保底+分红方式进行分配,每年流转土地的农户能增加收入3万元以上。

美丽乡村公路

除了改变经营模式,玉皇村还盘活闲置资源,与重庆市铜梁区禾盛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股联营修建农副产品加工厂,与重庆科赛农业有限公司修建西郊现代农业园接待中心,让村民不但在土地入股方面增加了收入,还要在村集体投资入股方面得到固定收入,同时还在本村企业、公司取得务工收入,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数据显示,通过“三变”改革,2018年玉皇村村民人均增加收入3000 元,比去年增长18%。

“‘三变’改革已成为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铜梁区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铜梁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为切入点,通过创新资源资产评估价值、改革财政资金配置、完善风险防控权益保障等机制,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最新数据显示,铜梁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服务、旅游等多极产业体系,全区28个镇街盘活2万余亩农村闲置土地,建立农村合作社488个,参与到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农民有3.3万户,198个“空壳村”已消除152个。

人居环境整治 刷新乡村振兴高颜值

蓝天白云下,清澈的淮远河绕村而过,房前屋后花草丛生,风貌民居错落有致……走进铜梁南城街道黄桷门村,仿佛走进一幅3D版的山水田园画。

据了解,作为铜梁区的美丽乡村示范点,黄桷门村从 2011年起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村一起搬进按传统风貌打造的小镇。安置好村民后,村里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农旅融合开发,依照原有地形地貌在巴岳山脚下建成1000亩花卉观赏园,在河道边建起广场和游乐园,围绕古黄葛树打造了盆景园,更保留了数百亩稻田作为景观,建成一个大农业景区对外开放。

同时,村里积极开展村容整洁绿化美化、实施提质上档工程,对公共部分的景观进行改造升级,设置能体现文化内涵的路牌、标识,加强河道和休闲步道的环境维护……种种行动下,该村村民居住环境大幅改善,村容环境大为改观,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最美乡愁村庄、重庆特色旅游新名片、重庆醉美乡村好去处等称号。

“现在感觉像是住在大花园里。”黄桷门村村民顾阿姨告诉记者,以前她家住的是散住房,周围环境脏乱差。如今,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行动,3条出村道路全部铺装了柏油路面,交通四通八达,镇里还免费配送垃圾桶,垃圾集中清理,环境更干净了,全村越来越生态宜居。

其实,黄桷门村只是铜梁改善乡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铜梁区上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统筹城乡发展,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龙乡大地全面铺开,走进任意村落,都能看到美丽和谐的乡村风貌:铜梁乡村公路时不时可见垃圾桶,农家庭院干干净净,柴草堆码整齐,鸡鸭鹅兔实现了圈养,院落的裸露地植上了花草……放眼铜梁大地,洁净环保、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铜梁区将继续坚持“串点、连线、成片”的思路,立足基本面、不撒胡椒面,到2021年,力争建成26个美丽乡村示范点、7条美丽乡村示范线、2个美丽乡村示范片,让农村垃圾、厕所、污水及危旧房得到有效治理,农村饮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土壤改良及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村容镇貌明显提升,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乡风文明沃土 浇灌乡村振兴幸福花

美丽乡村,美在山水、美在生态,更美在人文、美在精神。

2016年以来,铜梁以“美丽乡村·洁雅家园”为主题,立足“铸魂强根”,以 “五风浸润”工程为统揽,丰富乡村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明,打造一镇一品文化品牌,大力建设洁雅新农村、培育洁雅新农民、引领洁雅新风尚、开创洁雅新生活、播种洁雅新希望,以文明乡风扮靓美丽乡村。

铜梁区以“五风”浸润助推乡村振兴:

“和风”化人——通过开展和谐党群行动,和睦邻里行动以及和美环境行动,来建设和美的宜居田园,建设和谐新农村。

“新风”沐人——通过开设名嘴课堂、夕阳红课堂、青苗课堂、文艺课堂、自然课堂等梦想课堂,开展免费创业就业培训,建设互联网信息直通车,帮扶村民实现创业梦想,培育时尚新农民。

“惠风”育人——用过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开展“新乡贤”“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好少年”等“好乡亲”评选活动,设立“乡贤榜”、“善行义举榜”,举办“好人在身边”微访谈,建设乡风文明的心灵家园。

“清风”怡人——建立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文艺创作室、健身室等文化活动阵地,为村民提供学习知识、增添乐趣、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生活平台。组建龙舞队、坝坝舞队、腰鼓队、器乐队等文化队伍,让村民舞出精气神、跳出年轻态、敲出生活美、唱出心中乐。开展“我们的节日”、龙文化传承、追寻乡愁记忆、美食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建设精神富足的生活乐园。

“暖风”助人——通过建章立制、文明劝导、关爱帮扶,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播种群众互助友爱、美好生活的洁雅新希望。

近日,巴川街道玉皇村群众正在观看乡贤榜。据了解,截至目前,共评选了新乡贤、好乡亲1200余名,铜梁区300多个村(社区)都办起了乡贤榜,用身边和本地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感染群众。此外,全区已挂牌图书馆分馆29个、文化馆分馆30个,完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有效联通和全覆盖。

玉皇村村村民老王喜滋滋地说,现在村里设置了主题梦想课堂、各级图书馆以及乡贤榜,大家不仅能学习知识、净化心灵、培育好习惯,还能通过党员示范、典型带动、活动助推、文化引领、村民互助,共同把家乡建设成为洁雅新农村。

“我们还将非遗文化展演活动贯穿到‘五风浸润’工程中,希望把传统文化根植到老百姓心中。”铜梁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守住文化根脉,留住乡韵乡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目前“五风浸润”工程已在全区28个镇街广泛推广。

文明似一道绚丽彩霞,让铜梁的乡村更美丽。人们越来越惊喜地看到,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和谐了、家风亮出来、善文化走进家家户户……铜梁各地展现出一股振兴乡村的“精气神”,优良的民风民俗在龙乡大地重塑。

“群雁归巢” 激活乡村振兴人才活力

32岁的陈天龙,结束了9年务工生活,回村种了几百亩西瓜;几年前嫁到村里却搬到城区住的方春梅,今年又回到了村里定居……在籍人口2000多人的铜梁区土桥镇六赢村,这几年有近三分之一的青壮年村民“回归”。

“群雁归巢”,已成为龙乡铜梁一道新风景。对这种新气象的出现,铜梁人归纳总结,这与铜梁区坚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不无关系。铜梁区决策者深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关键是人才。铜梁不仅是让燕归来,更要让燕留下来。

因此,通过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铜梁积极引导外出及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兴业,吸引城市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这项事业,盘活农村资源。同时,大力挖掘“土专家”“土能手”等建立乡土人才库,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持续回引本土人才回村创业、挂职任职,并在启动资金补助、创办小微企业等7个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激发创业动力。

“晓霖捎客”电商平台的负责人舒秋兰就是“归巢雁”之一。3年前,舒秋兰辞去重庆城里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铜梁鱼龙村,作为本土人才在鱼龙村任职。在小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她从零开始做电商,为村民搭起一座土货进城的桥梁。现在,“晓霖捎客”电商平台,每月交易额能达到十几万,切实让众多农民获益。

“本土人才回来做了农村老百姓做不成的事。”石鱼镇党委书记左春华说,在乡村精准脱贫工作中,本土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前农产品卖不出去,现在完全不愁销。

不仅是鱼龙村,随着返乡回流人员增多,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观念在铜梁落地生根。巴川街道的微循环流水养殖推广顺利;双山镇的有机柠檬种植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赢……在“归雁”群体带来的技术、人脉、资源、市场、信息等要素推动下,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动力。

“我们不仅是让人才留下来,更要流得出去。”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铜梁每个村至少有一名本土人才,本土人才的引进解决了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没有生力军的现状。对于有志于在农村成才、奉献基层的年轻人,铜梁还会给予他们成为后备干部的机会。

多措并行下,今年以来,全区已有超过10000名在外农民回乡发展,到村里挂职的本土人才已有273人。此外,铜梁还出台了“人才十条”,吸引更多的中高端人才回来,现在,铜梁已建成三个博士后工作站,三个院士工作站。

从燕南飞,到凤归巢。“老乡回到老家”,人气有了,生机有了,活力有了,风景也就更美了,乡村振兴在铜梁这片大地上遍地开花。

西郊农业园

再挥大手笔 一个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崛起

深冬的细雨让人顿感寒意,但在重庆铜梁区西郊现代农业园区,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正在紧张作业,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铜梁区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建设如火如荼,一个现代农业园区正加速崛起。

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项目是铜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手笔。去年以来,铜梁区委、区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行动,着力打造有乡村特质、有产业特色、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振兴示范片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展现原乡风情、大美铜梁地域特色,示范带动全区乡村振兴。

记者获悉,该项目规划涉及巴川、南城、太平、土桥、侣俸5个镇街的部分村(社区),将建设一条长约48公里、宽约7.5米的绿道环线,串联起该区域重要产业基地,围合面积约5700亩。目前,已初步完成道路规划建设。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西郊示范片建设坚持以最小的投入、做最小的改动,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由片扩面、城乡融合”的思路,围绕“一年通道路、二年现美景、三年抓提升”目标,着力打造节点、挖掘特色、壮大产业。

同时,西郊示范片建设坚持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组织引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原则进行打造,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农村景观一流、农业产业一流、示范效应一流的“三个一流”乡村振兴示范片。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如今,铜梁正凝聚磅礴力量、激荡发展豪情,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托起美好明天。在一幅幅村镇规划的新画卷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目标逐渐在龙乡大地变成现实。(记者 黄姝颖 付恋)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