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物|张锦秋:用建筑书写古都华章

发布时间:2018-12-31 11:48:46  |  来源:凤凰卫视  |  作者:  |  责任编辑:蔡彬
分享到:
20K

张锦秋的这项设计,以传承弘扬华夏文化为宗旨,体现了当代中国建筑师对盛唐历史文化发自内心的敬意。面对唐长安早已被毁、曲江芙蓉园已无遗迹可寻的现实,张锦秋凭着自己对唐代建筑文化研究的深厚功力,将大唐芙蓉园的设计基调,定位于再现唐代皇家园林的宏大气势,以古为今用服务当代,使每一位步入其中的宾客都收获“走进历史、感受文明”的精神享受。

2011年,作为西安世园会四大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长安塔落成。张锦秋对于如何表现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把握设计成败的关键,做了思考。“它不是简单的观光塔,而是文化标志性建筑,首先要体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哲学思想。要求塔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塔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同时人在塔中也有融于自然、能与自然互动之感。”唐诗中“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等名句,使张锦秋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找到了灵感。

作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要表现西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须蕴含这个城市的历史信息。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着吉祥。张锦秋的长安塔设计,把握了远观塔势、近赏细形的原则。远望长安塔,具有唐代方形古塔的造型特色,每一层挑檐上都有一层凭座,逐层收分,韵律和谐。各层挑檐体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出檐深远”之势。但檐下与柱头间却用金属构件组合,抽象地概括了传统建筑檐下斗拱系统。玻璃幕墙设在外槽柱内侧。一系列处理,使长安塔蘸满唐风唐韵,又不失晶莹剔透的现代感,它生于斯、长于斯,而非“天外来客”。

张锦秋说:“长安塔,‘天人合一’是它的‘灵魂’,唐风方塔是它的‘形态’,现代钢结构是它的‘骨架’,而蕴含高科技的超白玻璃和不锈钢的造型构件则是它的‘肌肤’。”在塔的内部空间,建筑师也试图创造一个永恒的绿色环境。张锦秋提出,把塔的7个明层的塔心筒墙面视作一幅巨画,用油画的手法绘出一组菩提树林,菩提象征着圣洁、和平、永恒。在建筑师、画家、室内设计师的密切合作之下,这个设想终于成为现实。

法门寺工程、华清池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三唐工程、钟鼓楼广场、慈恩寺玄奘纪念院、陕西省图书馆……张锦秋的建筑作品,被建筑学界称为“新唐风”,渐渐成了西安城和陕西省的一个个重要符号。大唐的风韵,在这些建筑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古城长安,辉煌的历史文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得以彰显。

心中挂念的始终是薪火相传

卓越的学术贡献,使张锦秋获得了多项荣誉。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6年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双聘教授,1997年获准为国家特批一级注册建筑师,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5年当选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筑师,2007年任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成为该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2011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最近,年逾古稀的张锦秋出现在央视纪录片《国家宝藏》第四集中,作为国家宝藏守护人,她深情地说:“中国传统建筑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们镌刻了困难抗争和辉煌;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彰显了质朴、优雅、灵动、豪气;中国传统建筑是我们中国建筑人文化自信的根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护我们传统建筑历史遗存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惜它,就是爱我们的先人;欣赏它,就是欣赏智慧和创造;传承它,就是延续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

由于《国家宝藏》,张锦秋成为了近期的文化焦点,但她始终淡然处之。作为一名纯粹的学者,她并不在乎鲜花与掌声,心中惦念的,是能否把故国的古典建筑传承下去,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曾经的梁思成,忍受着战乱和饥饿,辗转走遍大半个中国去考察中国的古建筑;现如今,他的关门弟子已经继承了他的衣钵,用建筑家独有的创意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具有传承价值的新长安。这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执着,也是从民国延续至今的大师气度。

2016年,张锦秋与年轻人讨论西安西安渼陂湖景区规划

正如张锦秋大师的独白:“薪火相传,人们本来就应该将文明的火种传递给后人;回望这一生,希望自己没有辜负前人传递的那一点火种。”

为弘扬中华文化,表彰华人文化精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自2009年开始,依年度评颁“中华文化人物”。评颁对象为在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和促进文化产业方面成就突出之海内外人士。到今年已累计表彰海内外杰出文化人物百余人,成为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年度盛典和精神标杆。


<  1  2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