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脱贫路上步履铿锵

发布时间:2019-01-07 16:59: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金鸡扶贫产业

村民查看梨橙长势

新建的“四好农村路”

改造后的农房

美丽的新农村

核心提示: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迈进。2018年以来,重庆丰都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条条公路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旧貌;一栋栋楼房圆了困难群众的安居梦;一个个产业基地让农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一桩桩好事、实事如汩汩清泉,滋润了贫困群众的心田……

2018年,丰都继续坚持“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头联系4个深度贫困乡镇,市管副职领导定点联系深度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进驻行政村,实行不脱贫、不脱钩。在我县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中,从武陵山脉到渠溪河畔,不论是在农家的房前屋后还是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还是产业大棚,帮扶干部和驻村队员跟贫困群众一起谋生产、话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在精准。我县坚持贫困人口常态监测、动态调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找准、找全扶贫对象。面对数以万计的人群,如何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群众“站起来”,让已经脱贫的群众“走得远”,成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当务之急。

连日来,在龙河镇凤凰山村三组,村民们正忙着在地里采收中药材。建卡贫困户李秀梅告诉记者,该村从2016开始发展中药材,建立了8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过去一整年,她都在基地务工,为家里增加了不小的经济收入。还有一些村民准备今年一起种植中药材。

去穷根,摘穷帽。推进扶贫方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产业。在脱贫攻坚的声声号角中,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其中,三建乡探索出了由村(社区)组建专业合作社全域链接农户,引入国有或社会资本企业,与村(社区)专业合作社按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共同组建股份合作公司,负责产业的经营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规模化经营,采取“保底收益+分红”的模式保证入股农户利益,实现了企业、集体、农户“三赢”。

缺资金、贷款难,一直是阻碍农村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我县积极探索金融产品与贫困群众、扶贫产业及项目的精准对接,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互联融合发展模式,同时积极推动金融扶贫小额贷款落地,为全县各类经济实体和贫困群众开展金融支持。

借助脱贫攻坚这一东风,全县不少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曾经的穷山恶水也变成了青山绿水。位于三合街道乌龙社区的甘氏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争取到县虹存融资担保公司的金融支持,在全县10个乡镇发展了栀子、大黄等近20个品种的中药材,惠及8000多户农民。

磨刀洞社区四组贫困户何朝树,申请金融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用于购买牛犊,从最初的10头发展到现在的20头,成了当地有名的养牛大户。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来说,一份合适的工作,关系到一家人的生计。对都督乡后溪村村民王昌华来说,自从在村里从事药材基地管护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残疾人就业,是让他们脱贫增收的最佳出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县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今年新开发公益岗位1100余个。

开展脱贫攻坚,要“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面对家家户户的具体问题,我县因户施策,着力强化基本保障,实施CD级危房改造、农房“四改”及房屋风貌改造。在三合街道新建村五组的扶贫安居楼里,老家成了危房,但又买不起、修不起房的16户无房户有了遮风避雨的场所,再也不用担心日晒风吹、流离失所。

还有医疗、教育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资助贫困学生,实施“春风行动”“暖心工程”……一项项举措全面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状态,一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相关内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