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是很多国家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现象,是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联合国给贫民窟做出如下定义:贫民窟是一个连绵不断的聚居区,那里的居民往往没有足够的住房和基本服务,不被政府部门看作是城市的一部分。世界经济论坛网站上发表的文章 指出世界上约有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生活在贫民窟中。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上升。根据联合国2016年世界城市报告发展中国家贫民窟人口从1990的6.89亿增加到2014年的8.8亿人。在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城市,贫民窟人口占城市人口的一半还多。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的文章列举了世界5大贫民窟,一是南非好望角的卡耶里特沙(Khayelitsha),那里人口有40万(2011年的数据,也有说该贫民窟的人口实际上是这一数字的3倍),其中99%是黑人。二是肯尼亚内罗毕的奇贝拉(Kibera),距离内罗毕城区有5公里。这个贫民窟人口约70万,是非洲最大的贫民窟。三是印度孟买的达拉维(Dharavi),这个贫民窟的人口约100万(也有说70万)。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在这里拍摄,该贫民窟位于印度金融之都孟买的黄金地段。这里非正式经济兴盛,每年产值约10亿美元,主要的产业包括皮革业、纺织业和制陶业等。该贫民窟1883年建立,其发展既与殖民经济发展有关,也与贫困的农村居民移民到城市有关。这里的宗教派别和种族高度多样化。该贫民窟在历史上遭遇到多次传染病和其它灾难的威胁。第四个著名的贫民窟是墨西哥城的丘达•尼扎(Ciudad Neza),这里人口有120万。这里犯罪率高,学校教育和本地工作机会都很少。第五个著名的贫民窟是来自于巴基斯坦卡拉奇的奥郎奇城(Orangi Town)。它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人口约有240万,实际人数可能更多。
中国人关于印度贫民窟的认知大多来自英国导演2008年拍摄完成、200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反映了著名的孟买贫民窟达拉维的情形:住房、环境以及卫生条件恶劣,污水横流,教育匮乏。以往我国媒体和学界对印度贫民窟的文章有些许介绍,但远非深入。新星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的新书《地下城》(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 )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作者是凯瑟琳•布(Katherine Boo)。她是一位屡次获奖的西方记者,她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深入探访孟买一个小型贫民窟安纳瓦迪。这个贫民窟虽然不大,只有三千人,但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印度贫民窟。那里环境脏乱,居住着印度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作者用详实的调查资料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喜怒哀乐。阿玛蒂亚•森认为这本书是一部美妙的报道,透过真实世界的故事来叙说,呈现了印度都市里那些生活动荡、无权无势的人,他们的喜悦与悲伤、忧愁和韧性。
该书向读者展现了贫民窟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居住环境、职业与收入来源、接受教育的情况、政治生活、警察与司法状况以及民主的状态等等,为我们展现了印度城市贫民窟居民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各种挑战。
安纳瓦迪贫民窟所在地属于印度机场管理局,与国际航厦入口只隔一条林荫大道。贫民窟周围是高楼大厦,用书中男主角阿布杜弟弟的话说,“我们的四周都是玫瑰,我们是夹在其中的那堆屎”。阿布杜家11口人挤在狭窄的铁皮屋里。邻居“独腿婆子”一家与他家的棚屋之间,仅相隔一条被单。
贫民窟的人们好多从事捡拾垃圾和清洁厕所等工作,有一点关系的可以在附近的洲际酒店做临时工。在“贫民窟的三千居民中,仅6人有固定工作”。由于多数人没有固定的职业,他们的收入很不稳定。
贫民窟孩子们的教育也是个大问题。一个尼泊尔男孩对贫民窟公立学校课程做如下描述:“在玛洛学校,我们玩游戏,下课休息,再玩游戏,然后吃午餐。”书中谈到孩子们可以受到的唯一教育就是大学生曼竹办的家教班,“因为她至少还会教些东西。”曼竹是贫民窟鲜见的大学生。她上的大学水平一般,是由狮子会创立的女子学院,虽然如此,能上大学对于贫民窟孩子而言能上大学已属难得。
印度知名学者帕萨•查特杰认为印度的贫民窟不是公民社会,而是政治社会。贫民窟人口密集的特点使其成为各方势力极力争取的票仓。湿婆军(Shiv Sena)在安纳瓦迪以及孟买其它贫民窟颇有势力。湿婆军是以孟买为基地的印度极右翼政党, 1966年成立,以排外和民族主义倾向著称。《地下城》里的主人公阿莎就是湿婆军的忠实拥护者。阿莎看起来更像印度底层社会的政客。她善于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谋取利益。譬如从左邻右舍的投诉中看到捞钱的机会;利用政府资助的妇女互助组织为自己谋取利益,为女儿买来大学教育机会;千方百计扩大自己在贫民窟和选区的政治影响力;与管区警察维持不正当关系以便给自己找一个靠山。阿莎的近期愿望是成为贫民窟主。贫民窟主虽然是个非官方职位,但却是地方政客(如市政代表)拉取选票和协助警察维护贫民窟治安的重要依靠。湿婆军和各政党对贫民窟选票的渴求凸显了“贫民窟主”的地位。不过阿莎的目标不止于此,她的长远目标是成为市政代表,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人物。
从凯瑟琳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警察和司法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贫民窟居民来说,司法公正距离他们非常遥远。根据主人公阿布杜的看法“印度刑事司法制度就像垃圾市场一样:清白或有罪,就像一公斤塑料袋一样,可供买卖。”阿布杜一家在受到邻居的不实指控以后,遭受到司法系统一系列不公正待遇:遭鞭打、被索贿、审判过程仓促甚至随意,最后阿布杜靠捡拾垃圾致富的途径也被堵上了,一家人的积蓄耗尽,被迫迁移他处。
在《地下城》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腐败无处不在,安纳瓦迪这个小型贫民窟也不例外。在调解邻里纠纷的过程中会索贿、警察和法官办案会索贿、公立医院医生做手术会索贿、到公立学校求职会被索贿,甚至非营利组织也成为一些人非法获利的途径。印度中央政府会通过非营利组织资助孟买数百所非正式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政客和市政官员会帮助亲朋好友开办非营利组织以便争取到政府资助,至于学校是否真正办得起来并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好多这样的“学校”:它们在拍摄了孩子们念书的照片以后随即关门。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在有权有势的印度人当中,机会分配往往是内线交易”,在安纳瓦迪,几乎所有政府行为背后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腐败。
政府为拆除安纳瓦迪贫民窟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大打折扣。城市的上层人士会伪造法律文件,在贫民窟收购棚屋,以证明他们是安纳瓦迪的长久居民,目的是投机房产。凯瑟琳在本书后记中指出贫民窟贪腐滋生的原因与印度的弱势政府有很大关系:“很多时候,弱势的政府会让不稳定加剧,比起培养人的能力,它更善于滋长贪腐。”
印度是众所周知的议会民主制国家。印度人也以本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而自豪。不过印度民主的运作却存在很多问题。凯瑟琳在调查中关注到这一问题,她指出“独立印度的立国者,虽是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的一群人,到了21世纪,这种类型的人已经很少参选或投票,因为富人阶层有民主以外的其他方式保障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在印度,认真看待选票的人是穷人,那是他们唯一拥有的真正权利”。选票似乎是各参选政党唯一追求的目标,选民是否真正受益他们似乎并不在乎。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前一周,国大党的卡车停在安纳瓦迪外围,工作人员卸下八叠下水道井盖。民众聚集在路上,对这个选前礼物感到非常兴奋。多亏普利亚•杜特的政党,贫民窟巷弄不再有露天下水道。过了几天,国大党的工作人员搭卡车回来了。他们不是来安装下水道井盖,而是收回去:因为一个规模较大的贫民窟需要井盖,而这个道具可能对为数更多的选民造成影响…”
贫民窟是印度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印度201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全国总共有1,392万户家庭生活在33,510个贫民窟。贫民窟被看作是印度城市的风险地带。为了解决贫民窟问题,印度国大党曼莫汉•辛格政府曾于2009 年发起了“拉吉夫住房计划”(RAY: Rajiv Awas Yojana,简称RAY),并于2011 年正式公布。该计划准备建设1200 万套低价房,力图在2020 年实现一个“无贫民窟的印度”(slum-free India)。为此,要求印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为贫民住房融资40%,贫民自己支付20%。
2014年上台的印度人民党的莫迪政府也致力于解决贫民窟问题,于2015年推出了新的消除贫民窟计划(Pradhan Mantri Awas Yojana,PMAY,意思是“总理的住房计划”),该计划的野心更大,期望印度在2022年3月之前可以推出2000万套人们可以住得起的房屋。其中既包括针对城市贫民的,也包括针对农村贫民的。它希望到印度独立75周年之际为所有人提供住房(Housing for All),到时候印度不再有贫民窟,每个家庭除了有永久住房以外,还应通水,并有如厕设施。
迄今为止两届政府的贫民窟改造计划取得的成果都不尽如人意,之所以执行效果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贫民窟的土地所有权不明晰,贫民窟缺乏系统的土地记录,不透明交易和产权冲突普遍。只要不对贫民窟土地做全面普查,贫民窟改造便很难推进。《地下城》一书中谈到的城市上层人士伪造材料购买棚屋的做法是印度政府消除贫民窟计划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此外,政客们利用贫民窟居民保留贫民窟的意愿争取选票,也是印度贫民窟改造过程被迫推迟的原因之一。如果上述问题不解决,莫迪政府提出的在2022年完成消除贫民窟的愿望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综上所述,安纳瓦迪虽然是个小型贫民窟,但却是印度底层社会的缩影,集中展现了印度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帮助外来居民融入城市、改善贫民窟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使公立学校真正惠及普通民众、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根除各个领域的腐败、提升民主制度的质量等等。新星出版社推出的《地下城》是一本反映印度贫民窟社会的上乘之作,深度展现了贫民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执政者解决贫民窟问题指出了症结所在,也是我国读者了解印度社会的最好途径之一,故值得收藏。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金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