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深度透视

璧山:文旅融合 打造城市“文化日志”

发布时间: 2019-02-11 14:09:47 | 来源: 半月谈 | 作者: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复建于观音塘湿地公园的状元桥,讲述着璧山1200多年的文化历史。

近年来,重庆市璧山区挖掘梳理千年文脉,融合创新传统民俗文化,在城市中全方位植入历史故事元素,打造一座文化符号无处不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古朴之城。从一个曾经以轻工业闻名的小城变成重庆主城人群出城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璧山切实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历史文化与新城建设、旅游开发的有效对接,留住远去的“乡愁”,走出一条以文化为根的旅游发展特色之路。

历史文化在城市里延续

在城市建设中,璧山不断践行着“文化塑城”这一目标,不但用文化思维来为城市增绿,还在城市绿色里融入历史文化元素。以遍布城区的30多个绿色公园为例,除了栽种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外,还恰当安放刻有展示璧山历史故事和诗词的170余块“文化石”,同时,充分挖掘和解读题字文化石的文化内涵,塑造“石头上的小城故事”品牌,解读历史典故、诗词歌赋,通过在文化石上张贴二维码,同步向游客呈现石头的图文、语音等文化内涵。在城市建筑中,古香也自绿中来。在观音塘湿地公园内,重建的状元桥展示了体现璧山历史的当代本土名家字画。游客从状元桥上走过,便可感知璧山1200多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据了解,截至目前,璧山城区内的仿古建筑已达20多万平方米,堪称重庆西部的一座新生“文化古城”。

通过复建还原历史,也通过新建呈现未来,让文化惠民,让文化更亲民。

“跟着古诗”来旅行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文学家笔下都曾描写过璧山的美景,它们或是巍峨雄伟,或是清幽秀丽,或是记录历史……近年来,璧山将诗词文化融入公园景点中,为游客呈现一段独具内涵的文化旅游,吸引了不少游客在公园间寻诗、吟诗、作诗。

在璧山的公园景点中,有不少因诗得名,位于成渝高铁璧山站的村家公园正是其中之一。“野景村家好,柴篱夹树身。牧童眠向日,山犬吠随人。地僻乡音别,年丰酒味醇。风光吟有兴,桑麦暖逢春。”北宋时期璧山知县王操的一首五言律诗——《村家》,描写一派闲适优雅的乡村景色。以诗意寓于景色,故命名为“村家公园”。

在秀湖公园,廊桥桥头,湖水之畔,处处可见名篇佳作。在诗圣岛上,刻着杜甫的诗《雨二首》。

用音乐吟诵“小而美”

璧山大力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走出了一条“借力音乐之声,推介城市之美”的路子,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其间。音乐呈现着城市之美,旋律激发出城市的内生动力,凝聚起了和谐高昂的城市精神,有效传播了城市影响。

其中,《小而美》,就是享有“华人词坛泰斗”美誉的庄奴先生和台湾著名曲作家古月先生为璧山量身打造的作品。

在两位音乐大师的感染下,璧山的文艺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得到了极大激发。一场自下而上、全民参与的“原创音乐营销城市之美”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用老照片串起城市记忆

1944年5月2日,美国《展望》杂志以7篇幅15幅照片,赞誉“璧山县交通便利,文化发达,人民无论老幼同时实施民众教育,出征抗日军人17000多人”。

时隔半个多世纪,这批照片回到璧山,由此掀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据了解,抗日战争期间,璧山作为战时陪都的卫戍区和重要迁建区,是抗战大后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不仅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更是风云际会的历史人文重地,而今,那些曾经与璧山血脉相连,闪耀于历史星空的文化名人的印记如今在璧山各大公园里随处可见,与公园融为一体,彰显着璧山这座城市在浩瀚文化长河中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