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八面来风

邻水:决战贫困 逐梦小康

发布时间: 2019-02-19 14:41:0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尹成林 孔虹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中国网2月19日讯   2月16日,天刚蒙蒙亮,邻水县柑子镇桅子村贫困村民吕剑平来到花木环绕的院子给苗木浇水、修枝。这些花草不仅让他脱了贫,还让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另一半。

走上了平坦的水泥路、建起了漂亮的小花圃、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吕剑平感激地说:“我一无劳力,二没文化,从前,我对脱贫连想都不敢想,更别说致富了!而现在,我每天只需浇水、修枝,栽种的花草便能产生效益,我能有今天的变化,全靠脱贫攻坚的有力推进。”

作为全省移民大县和脱贫攻坚四大片区之一,邻水面临贫困户量大、面宽、程度深等共性问题,还拥有边远分散、底薄多灾、脱贫返贫现象突出等个性问题。全县曾有15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304人,贫困发生率9.13%。

“再硬的骨头也必须啃下,贫困必须消除,到2020年,邻水要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邻水县党政一班人的决心,更是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庄严的承诺。

近年来,邻水县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六精准、六结合、六片区”为路径,因地制宜、科学谋划,誓以决绝恒心和坚定毅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120个、减贫7129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

基础设施大改变 打通发展“命脉”

走进邻水县长安乡金垭村,只见黑色的村道公路在绿油油的蔬菜基地蜿蜒;田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一边劳作,一边笑谈着如今的幸福生活,眉梢眼角流露出喜悦;错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美景图展现眼前。

然而,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金垭村位于铜锣山腹地,山高坡陡、土地石漠化严重,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这里距离长安乡场镇直线距离不过3公里,但是一座大山横在中间。村民到乡上赶集,步行翻山需要一个半小时,驾车则需要避过大山,绕行近40公里。修路,成为当地村民的最大心愿。

2018年,铜锣山旅游扶贫产业环线竣工。这条扶贫产业环线,将金垭村和长安乡连接起来,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也为村民发展致富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种出的粮食运不出去,新鲜的蔬菜烂在地里,大家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被激发了出来。

借着铜锣山旅游扶贫产业环线的东风,村里搞起了中药材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村民们不仅就近就业当上了“工人”,还以土地入股,当起了“股民”。路越来越宽广,日子越来越红火,老百姓的心越来越敞亮。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邻水县整合行业部门扶贫项目,出台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实施导则》等指导文件,简化程序,加快各乡镇贫困村公路、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配置“硬件”,夯实贫困群众致富根基,让贫困村民增收致富有“底气”。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邻水新修农村公路近1700公里,所有贫困村实现了通硬化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68户6743人、C级D级危房改造13298户、农村土坯房改造10537户、“五改三建”17260户,建设幸福美丽新村230个,有效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居问题;改扩建薄弱学校和乡镇卫生院各45所、村卫生室和文化室各152个,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得到有效保障;贫困村饮水问题全部销号,农村用电设施、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现代产业大发展 增强“造血”能力

2月15日,柑子镇缪氏庄园里,当地村民喻孝顺正在葡萄园里查看葡萄枝蔓情况。“同样是下地做农活,现在我每天在庄园干活的时间比自己种庄稼干活的时间短、操心少,收入却比以前多。”喻孝顺说,几年前,她将家里的一亩多田土租给缪氏庄园后,便在葡萄园里务工,每年工资收入将近4万元。

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民到“旱涝保收”的农业产业工人,喻孝顺身份的转变得益于邻水县引进缪氏庄园业主缪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缪氏庄园作为“四川省龙头企业”,坚持以葡萄为重点,走“三产融合、三方共赢”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精品种植、葡萄酿酒、乡村旅游等产业,建立返租倒包、集体资产量化入股等机制,实现了农户、集体、企业三方共赢。

缪氏庄园仅是邻水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摆脱贫困,产业为先。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邻水县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神兵利器”,立足“三山两槽”地貌,因地制宜布局“立体”农业,依托“四主六特”产业打通稳定增收的致富门路。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乡镇、各贫困村形成了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富民产业新业态。椿木乡田家村以“市农发公司+贫困户”模式,发展养蜂产业,促进人均年增收800元以上;高滩余家坪村“花椒+生猪+蔬菜(红苕)”模式,构建生态循环经济农业链,实现农户人均年增收1000余元;观音桥六合寨村探索建立“土地银行”,通过“存地”“贷地”“利益分配”三个环节,推进土地向家庭农场、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业主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和收息、分红,并同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袁市镇盛世种业以“村村办公司+盛世农业+农户”的合作经营方式,探索“土地托管”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劳力不足、土地撂荒无人种、农户效益如何增的难题。柑子镇桅子湾村依托李子产业园区和南海名将李准故里名片,集中打造并形成了“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人文旅游+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全县“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和“三山两廊”的乡村旅游示范带已初步形成,贫困群众“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仅2018年,邻水实施到村特色种养项目232个、到户产业项目17745个,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标准化养殖场获国家级认证4个,累计建成农产品初加工设施395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35万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个,带动16016名贫困人口依靠农业产业脱贫,实现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

人居环境大改善 百姓幸福“加码”

2月17日,记者沿着石滓镇花房村的通村道路前行,一路上看到的是一幅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美景图。

“花房村的变化特别大。”石滓镇党委书记刘宇介绍,近年来村里大力实施庭院整治和改厨、改厕行动,对房屋进行外墙立面整治,对房前屋后进行清淤掏沟、安装栅栏、规范摆设。同时,鼓励村民在预留菜地种植蔬菜苗木,既美化环境又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柑子镇金鼓村也是邻水县典型的贫困村,山高坡陡,偏僻闭塞,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近年来,该村大力开展“五改三建”行动,通过改造旧院、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路宽了,房子也修好了,生活越来越幸福。”金鼓村村民贝齐斌很满意现在居住的房屋,谈及如今的新生活,他在言谈举止间,透露着喜悦。

这一幅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宜人画卷,是邻水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一个缩影。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垃圾随意扔,村里臭熏天。”这是人们记忆中农村的写照。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邻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以“三个行动”为抓手,启动“百村示范”工程,全面整治农村垃圾、污水、厕所,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电网、物流、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古地标、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等农村文脉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现在,邻水不少村不仅建有完善的雨污管网、绿化设施,还修建了文化广场、人行步道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全覆盖。”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都很享受这样好的居住环境。

优美的环境,便捷的生活,随着农村越变越美,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邻水人真实感受到,记忆中的家园,越来越美了。(尹成林 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