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和谐重庆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何处着手?

发布时间: 2019-03-13 10:59:00 | 来源: 重庆日报 | 作者: 陈波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渝中区大坪长城小区71号附31号楼加装电梯后,居民们出行不再爬楼梯了。记者 张锦辉 摄

沙坪坝区土湾街道为老旧小区建起了公共设施。图为新建的儿童健身游乐场。通讯员 赵杰昌 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更新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支持加装电梯”等密切涉及民生改善的内容。

■如何将这一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大举措落到实处?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团代表就此展开了观点碰撞。

聚焦

配套设施关乎“居住民生”

便利和安全应同步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将民生实事细化到这种地步,作为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特别高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街道天山堡村委会主任冉慧颇为激动地说,水、电、路、气、电梯,这些都关乎群众的基本生活,政府工作报告充分、细致地回应了老旧小区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呼声。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冉慧对于城镇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相当熟悉。她表示,她所接触到的城镇老旧小区,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限于当时的建设手段和认知水平,各种配套设施欠缺和不完善,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例如缺乏入户天然气或者没有电梯,看似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但牵涉的却是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冉慧认为,老旧小区居住的群体往往以老人和孩子居多,他们对这些便利化的设施依赖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尤其是加装电梯这一项,对于山城重庆来说,影响非常重大。”冉慧表示,重庆山地多,高楼也多,没有电梯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麻烦,远多于平原地区,希望重庆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报告精神,将加装电梯这件民生实事落实好。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三公司工务维保部副经理兼道岔车间主任张杰赞同冉慧的看法,他认为,重庆高层建筑多、密度大,老旧小区也不少,不仅应该对老旧社区加装电梯,对老旧电梯的维护、保养也应该跟上,不能让老旧电梯成为安全隐患。

“电梯属于特种设备,不仅关乎群众出行方便,还关乎群众出行安全。”张杰认为,这是下一步相关部门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张杰表示,希望重庆在改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上不仅能走在全国前列,还应努力在这些设施运行的安全性、便利性方面也做出有益探索。

建言

加装电梯应“一楼一策”

多方协力促“阳光建设”

“要落实好城镇老旧小区配套设施改造提升,技术性问题应该未雨绸缪,尽早开始研究和准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表示。

他认为,老旧小区配套设施改造提升,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例如加装电梯,老旧居民楼的结构承重是否可以负荷?加装位置如何确定?相关的电梯线路改造如何进行?诸如此类的技术细节,都需要详细论证才能实施。”史浩飞表示,这是一个需要反复实地勘察、讨论、研究的过程。

史浩飞说,老旧小区的很多居民楼并非是统一制式,这又需要根据每栋居民楼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量做到“一楼一策”,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千万不能搞一刀切”。

“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应该让老旧小区的居民积极参与进去,一切从使用者的角度去制定方案。”张杰表示,老旧小区的水、电、路、气、电梯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只有真正的日常使用者才有最大发言权,也唯有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项民生实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张杰建议,相关规划、设计、建设等单位,可以选取居民代表,在改造项目的各个环节,以座谈会、协调会等形式听取居民意见,并切实融入到规划、设计、建设方案中去,不能搞华而不实的建设。

“改造过程中的公开、透明也需要得到保障。”冉慧非常赞同两位代表的建议,她认为,改造势必涉及到大量的工程项目和资金投入,有必要建立一个涵盖建设方、居民代表、街道社区和纪检监察部门等方面的综合性监督机构,确保改造工程在阳光下运行。

“民生工程一定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这样才能确保好事做实。”冉慧说,细节决定成败,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让城镇老旧小区配套设施改造提升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施策

解决配套设施后续问题

后期运维仍需政策保障

老旧小区配套设施改造提升不同于新建楼盘,往往涉及到原开发商、原建设方、居民、物业管理方、街道社区等众多相关方,前期方案选择、后期运营维护等问题较多,这些难题如何破解?

“一般来说,应该是本着‘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当然更需要各方协调。”史浩飞表示,此前也了解过部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居民因为楼层不同,对安装位置、费用分摊等问题产生了意见分歧,他认为这就需要各方协调解决。

史浩飞认为,加装电梯肯定是需要大多数居民同意才能实施的。大多数情况下,老旧社区居民对“建不建”分歧不大,但往往对“建在哪”“怎么建”,以及后续的电费、维护费用等分歧较大。

例如,有的居民认为电梯运行噪音大,不愿建在自家隔壁;又如,许多低楼层居民认为自己基本不使用,平摊费用不合理,等等。

史浩飞建议,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应依据相关规定作为基础,对居民进行宣传解释;其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兼顾各方利益关切,寻求多方认可的方案。

冉慧则表示,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代表,她的经验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群众工作的方式去破解这些难题。

她建议,可以考虑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社工等部门和团体的引导作用,加强宣传沟通,让居民切实认识到这是关系到自身切实利益的民生工程;同时也可以通过召开居民大会、协调会等形式,以居民民主议事的方式弥合分歧、形成共识。

“不可否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阻力,这也考验着我们各级各部门的耐心和智慧。”冉慧表示,这些年来,重庆乃至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改造,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相信这一工作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一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实,建设还不是最难的,更难的是各种配套设施的后期运行与维护。”冉慧也呼吁,相关部门应尽早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明确这些老旧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等问题,让这些设施能持续、良好地为老旧社区居民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