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科教文卫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场推广会在渝开幕 巴蜀小学课改经验向全国推广

发布时间: 2019-03-29 16:23:1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黄姝颖 付恋 | 责任编辑: 闫景臻


 image.png


重庆市渝中区委副书记、区长商奎为重庆市巴蜀小学颁奖

中国网3月29日讯(黄姝颖 付恋 )山水之城满眼春,巴渝大地尽朝晖。3月29日,2019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活动之走进巴蜀暨长江经济带基础教育创新大会在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拉开帷幕。据了解,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办公室主办,吸引了多名专家、学者、教师参会。会议期间,他们将聚焦“教育是‘做’的哲学:学校综合改革与教师使命”这一主题,共享基础教育国家级教育成果的研究成果,共话实践探索背后的研究历程,共赴中国基础教育的美好明天,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全国近400所学校教师齐聚巴蜀 共享教学成果共赴美好明天

 image.png


什么是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记者获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最高级别的业务类奖励,要求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有建树,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特别重大突破,代表了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

重庆市巴蜀小学申报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是此项成果奖评选开展以来,全国获此殊荣的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小学,实现了中西部地区小学阶段教育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意义重大。因此,此次峰会落户在巴蜀小学,既能向全国推广巴蜀小学课改经验,切实发挥“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也有利于推动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交流合作,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共同促进基础教师队伍发展。

“一所小学能够承办这样一个规模的全国性会议,在全国都不多见。首场推广活动现场就设到了获得特等奖的重庆巴蜀小学,作为西部地区的一所小学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振奋。”在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看来,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推广工作,是今年教育部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炼总结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基础教育优秀成果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获奖成果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这对于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image.png

据了解,本次峰会吸引了来自教育部教材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的专家大咖,长江经济带主要省市教育学会相关负责人,以及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近400所学校的校长及教师参会。会议聚焦“教育是‘做’的哲学:学校综合改革与教师使命”,展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贯彻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邓沁泉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深化区域之间基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希望重庆的校长们、老师们认真学习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兄弟学校的教育理念、创新智慧和管理经验,奋发有为,共同谱写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2个特等奖成果发布 巴蜀路径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


image.png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个特等奖花落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会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发布了特等奖成果《走向世界的中国数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上海经验》,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发布了特等奖成果《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刘达就其成果作了精彩分享。他指出,研究构建了以立德树人、创新实践为标志的数学课程体系;形成了以教学方式变革为标志的数学教学体系;建立了以改进教学为标志的数学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优化了以服务课改为标志的数学教研专业保障体系。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马宏在实践报告中,讲述了多年来,巴蜀小学始终坚守“教育是做的哲学”,紧跟国家教育改革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国家课程为主干、学科育人为基础,开启了长期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简称“学科+”)研究。巴蜀团队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真的做,做到真”,让“学科+”成果有力转化,落地生根,用学术的方式守候着生命的静好。

在听取了两个特等奖成果实践报告后,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对两项特等奖成果作了精彩点评。他指出,巴蜀小学获奖源于他们这个团队的力量,特别是坚持改革,坚持“教育是做的哲学”。所有教研机构要深入中小学、深入到课堂、深入到学科,去挖掘、帮助提炼和解决问题。要更好的研究巴蜀小学的教学成果和上海的数学教学经验,让各个经验都在自身的基础上找到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在题为《教育现代化2035》的主旨报告中充分肯定了重庆在基础教育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表示,巴蜀用“做的哲学”,将小学的基础性、实践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国家意志落实在一所学校的常态优质上,为师生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该成果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并且把握了综合化实质的巴蜀路径。

6个师生代言工作坊 生动展示“学科+”研究历程

image.png


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也是渝中教育的优势。作为承办方之一的重庆市巴蜀小学,不仅渝中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先锋。

当天下午,巴蜀小学团队通过6个工作坊,即工作坊一“学科内融合”,工作坊二“学科+学科”,工作坊三“学科+生活”,工作坊四“学科+技术”,工作坊五“评价协同”,工作坊六“管理护航”,牵手9个研究共同体单位,以师生代言的生动形式,共话“学科+”成果研究历程,立体呈现了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在一所学校落地的系统解决方案,一条发展素质教育的可操作、可借鉴、力求把握综合化实质的行动路径。

据悉,3月30日,峰会还将围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教师使命”开展学术沙龙,与会专家、领导、校长、教师代表等将共同面向2035,回应时代的号召、国家的要求、家庭的期盼,并发布《给未来教师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