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生态环何

筑梦生态彭水 写好绿色答卷

发布时间: 2019-04-09 16:43:5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茂娇 蓝倩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站在彭水高处远眺,山色如黛,碧空如镜,清波荡漾,绿意弥漫……良好的生态历来是彭水引以为傲的“家底”,是最具后发优势的一块“长板”。“生态优势就是彭水最大的发展优势,生态资源就是彭水最大的资源。”这种理念在彭水已成为共识。

近年来,彭水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两化路”,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一份扎实厚重的“绿色答卷”。

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彭水正真抓实干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绘就绿色生态美丽新图景。

护绿有方 综合治理打造生态环境高颜值

3月,春回大地,彭水普子镇石坝子村高岩头河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生态美卷。近日,河长蹇九林像往常一样巡河,他用脚丈量着河流,仔细查看河道水体环境,重点查看水上漂浮物、直排污水、环境卫生等情况,并作下记录。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彭水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像蹇九林这样的河长共有391名。以河长制促河长治,切实保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正逐步实现。这只是彭水着力推进环境保护,持续提升生态质量的一个剪影。

彭水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千方百计守住山青、天蓝、水清、静美的底线,努力让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碧水长流环境静美。

守住山青底线,让大地常绿。强化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全面清退。2018年,新增耕地4755亩,整治坡耕地6968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4万亩。推进水土流失治理102平方公里、岩溶石漠化治理60平方公里,实施地灾治理项目14个。引导农户退耕还林10万亩,完成各类营造林3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

守住天蓝底线,让空气常新。严控燃煤及工业废气、餐饮油烟及挥发性有机物、城市扬尘和机动车排气等大气污染。2018年,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9天,优良率达95.6%。

守住水清底线,让绿水长流。加强城乡引用水源地、次级河流及湖库、城镇污水垃圾和工业企业等水污染治理。2018年,完成河流岸线划界1190公里,县乡村三级河长巡河2.3万次,乌江、郁江彭水段水质分别达III类、I类标准。

守住静美底线,让环境清幽。加大噪声污染整治,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县城交通干线、区域环境等噪声符合国家限定标准。2018年,噪声类信访投诉24件,投诉量较上年下降38.1%。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彭水正奏响生态保护进行曲,让绿色发展成就生态高颜值。

逐绿成景 生态旅游成经济发展新引擎

世界苗乡,养心彭水。山水相融、风光旖旎,良好的生态带给彭水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浓厚的民族地方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个独具魅力的旅游景区景点。近年来,彭水的旅游业发展也渐入佳境。

在绍庆街道阿依河社区,依靠阿依河景区优势及县城辐射带动作用,立足打造城市后花园、阿依河景区门户,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社区现有农家乐达56家,户均年收入8万余元。

在善感乡周家寨村,依靠乌江画廊景区优势,通过实施“三变改革”,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依托良好的山水资源,借助全域旅游发展的东风,彭水乡村旅游迅速崛起,村民们纷纷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彭水把旅游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发展战略,突出品牌引领、活动助推,强化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着力构建形成以旅游产业为纽带的关联型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努力把彭水“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食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2018年,乌江画廊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阿依河、摩围山等景区提档升级,“一节一赛”和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精彩纷呈,“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中国爱情治愈圣地”享誉国内外,旅游收入实现井喷式增长,全年接待游客2529万人次、增长20.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1.8亿元、增长21.8%。

清新彭水绿意浓,生态崛起正当时。在巴渝大地的蓝天碧水间,一座以绿色为发展家底的城市,正以矫健的步伐阔步向前迈进。

点绿成金 守住绿水青山共享“绿色福利”

走进彭水太原镇区阳村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一个个鱼池整齐排列,波光粼粼下鱼儿在水中畅游,村民在池边正忙碌着打捞冷水鱼。

以前农民都住在木房子里,后来因为加入了冷水鱼项目的养殖、运输挣到了钱,大都搬进了小洋楼,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83户贫困户现已脱贫70户,剩下13户今年将全部脱贫。”区阳村党支部书记冉茂维喜上眉梢。

太原镇区阳村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引进碧水清泉渔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冷水鱼养殖,建成100亩集科研示范、技术培训、休闲垂钓、民宿餐饮等为一体的冷水鱼生产基地。

我当了基地的木工组长,负责亭台楼阁的设计和建造,每年收入4万元。”区阳村贫困户张占学高兴地说,他在2016年摘掉了贫困帽,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让青山“披金”,也要让绿水“淌银”,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多“绿色福利”,区阳村只是一个缩影。

如今的彭水,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红薯、烤烟、畜禽养殖以及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席卷彭水大地的生态农业,为大山盖上了绿被子,也让群众鼓起了钱袋子。

走绿色经济新路,就是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开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局面。近年来,彭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发展,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以太极不老泉为代表的水产业正蓬勃发展,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宏绿自热食品、搬运帮等项目落地彭水,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加快形成。(刘茂娇 蓝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