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榜样力量

爱国情 奋斗者|“通天之道”的守护者 助力“中国造”场监系统走向全国

发布时间: 2019-05-13 13:10:08 | 来源: 华龙网 | 作者: 姜念月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image.png

宋凯正在检查T3A航站楼附近的设备天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石涛 摄

在重庆机场集团航务管理部有一位工程师宋凯,88年生人,是重庆大学机械专业硕士。作为重庆机场的“黑科技”人才,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将重庆机场运用的“中国造”场监系统推向全国,打破外国技术的垄断。近日,在宋凯的带领下,全国首个机坪塔台空管设施设备也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西区顺利竣工验收。

面对这一系列成果,宋凯却十分低调,他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我所在的班组叫‘守望者’,职责就是守护重庆机场‘通天之道’的安全和畅通,这些成果其实都只是我的本职工作。”

image.png

不断有飞机起飞降落或者滑行,在停机坪和跑道上十分忙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石涛 摄

初出茅庐便“临危受命” 

近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见到了宋凯,一身蓝色工作装,高高瘦瘦的身材和黑色边框的眼镜让人很难看出他与一般技术人员的区别。但事实上,从2015年入职至今,他已经带领团队获得了两项“全国首例”的高科技成果。

2015年为了提升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及运行效率,重庆机场集团引进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场监系统,包括多点定位系统、场监融汇系统。但由于该系统被引进时还处于实验室的成品阶段,究竟能不能在实践运行中投用还是未知数,所以谁来牵头调试、维护与运行成了难题。“由于该系统从来没有在实践中运行过,所以全国的机场系统都没有该领域的成熟人才。”宋凯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他临危受命,担负起场监系统建设安装的重任。而那时,他才入职仅几个月。

image.png

重庆机场集团航务管理部工程师宋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石涛 摄

“当时场监系统在国内是新设备、新技术,建设和运行维护都没有前人经验和相当的专业资料可供学习和借鉴,甚至行业管理方面都还有诸多空白,这对刚毕业的我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宋凯直言,刚接到这个任务时,他的心里也没有底,因为在航空系统内,实验室的成品要走向实践投用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保障机场所有航班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调试,哪怕一根线铺设错了,都会出大问题。

为了能第一时间了解该场监系统的所有细节,确保系统在机场运行时万无一失,宋凯和研发人员一起整天整天地“泡”在安装现场,与厂家技术员共同完成基站选址协调和天线架构、机柜安装、设备调试等工作,80多台相关设备、300多根线缆无不一一经手过脑。“场监系统就像是塔台指挥调度员的眼睛和大脑,飞机的起降、调度和停泊都要依靠该系统。”宋凯解释说,由于场监系统的研发人员只对本系统的部件和功能熟悉,对每种机型的差异、飞行员的规定飞行动作、机场的实地条件等各种实际因素并不了解,所以让这套刚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国产场监系统能顺利衔接机场运行的各个单位组成,无疑于把系统重造一次。

image.png

一架客机正在跑道上降落。通过场监系统的监测,塔台管制员能及时掌握航空器位置和运行态势,减少跑道冲突事件的发生概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石涛 摄

“不耻下问”却被当成推销员

但即便宋凯一行人每天24小时连轴转的工作,在该“中国造”场监系统进入实践运用时依然问题不断。“可以说从2015年到2017年来,几乎每天我都在解决这套系统在实践运用时出现的问题。”宋凯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系统刚投用不久,飞机一降落就从雷达上消失了。

“当时我心里就慌了,飞机不见了是大事。”宋凯说,在实验室里,场监系统发射信号后是一定有回音的,但在实践运用中,飞行员、飞机机械、雷达、基站等任何一个环节没衔接上,都没有回音。

飞机从雷达上消失,宋凯除了立刻启动其他方案接管该系统的问题外,他赶紧从塔台跑到道口、廊桥等地,拦住飞行员询问飞机消失的原因。原来,根据飞行员们的习惯,飞机一降落他们就会关闭应答机或按习惯调到其他频道,导致这套国产场监系统捕捉不到飞机的信号。

image.png

宋凯在T1航站楼楼顶,对场监系统的一个基站进行检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石涛 摄

但由于每种机型应答机降落后的频道都不一样,为了统一操作方式,他甚至“潜入”了各大航空公司的食堂去询问飞行员和机务,然后制定出了一套每种机型都适用的简单的操作模式,于飞机降落时发送给飞行员,解决了该信号消失的问题。回忆起那段经历,宋凯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有好几次我都被对方当成是带着假通行证的推销员,尴尬到‘脸都麻了’。”凭着这样一股子钻劲儿,宋凯带领团队测试该系统2年,优化完善系统300多次,最终让系统稳定运行。

重庆江北机场国产场监系统安全投用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但其他机场却不能沿用。“在这套场监系统投用前,我国沿用的是国外的系统,差价是百万级和千万级的区别。”宋凯说,但目前该场监系统仅有一张实验室的临时使用许可证,按照民航局规定是不能在全国推广的,仅有一个机场能“试用”。为了让更多的机场享受到这项技术,宋凯带领着团队立刻着手整理起两年来对该系统的各种评测、实践、调试、修改和维护结果,又耗时6个月向民航局提交了一份正式的运行维护记录,终于取得了该场监系统的首个正式使用许可证。“有了正式证书,这套国产的场监系统才能够在其他机场推广使用。”宋凯表示,此后一旦有机场要建设该系统,都会到重庆来找他们“取经”。

至此,这套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场监设备才算是真正走出了实验室,走向了实际生产,向全国铺开,打破了国外对这项技术的垄断。

image.png

一架客机正在跑道上起飞。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石涛 摄

为保安全化身机场“蜘蛛侠” 

如果你以为,宋凯只是一个在办公室里写写画画的技术工作者,那么你就是将这份工作想得太简单了。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场监系统范围内的基站有39个,是我国机场中数目最多、场面覆盖范围最广的。为了能够改变使用肉眼观测的方式,让塔台指挥员在雷达管制屏幕上就把飞机“安全护送”到停机坪区域的机场,宋凯带领的团队必须保证高温下的所有基站也正常运行。

“我们在2017年完成了防雷加固和系统融合,但由于基站遍布整个机场,还有不少修在候机楼顶,我们必须像‘蜘蛛侠’一样在候机楼的外壳上爬行,攀登上候机楼顶检查基站。”宋凯说,盛夏时节的重庆,机坪、候机楼顶这些地方温度高达60到70度。“我们还要穿上机坪内作业的工装还有厚实的护具,有时一天下来,衣服上全是汗水结晶的盐分。”宋凯说,到了晚上,他与整个班组的成员又会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一点点整理、编写技术资料、设备档案等。对此,宋凯打趣道:“入职这几年我已经忘了不加班是什么体验了。”

image.png

宋凯正在塔台内对设备进行例行检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石涛 摄

顺利完成新任务 机坪塔台空管设施设备成功验收

2018年为打好航空器机坪管制移交的攻坚仗,宋凯接下了建设机坪塔台空管设施设备的任务。这又是一个没有“先河”的任务。

据了解,航空器机坪管制移交是民航局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顺应当前民航发展变化而进行运行模式的重大变革,主要是将复杂的机坪交通管理业务分流出来进行专门管理,以进一步细化运行分工,提升运行安全和效率。

宋凯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按照行业要求,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机坪管制业务要在2018年12月31日以前由重庆空管分局移交至机场集团负责。要承接这项业务,机场集团需要相应的空管设施设备,用于实现地面指挥员与飞行员通话、地面指挥员掌握飞机在机坪的运行态势等。

“没有经验借鉴,时间紧,任务重,我和班组成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宋凯说,从接到任务开始,他与团队的成员就24小时“泡”在了工作岗位上,小到一根网线,都是由宋凯和他的团队们亲自接的。近日,在宋凯的带领下,全国首个机坪塔台空管设施设备也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西区顺利竣工验收。

最后,当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问起宋凯对这两大成就的感想时,他说 “今天,我终于可以不加班了,这是我这些年来第一次按时下班。”但由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东区的建容也将展开,所以宋凯很快又要过上“加班”的生活。对此,他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守护这片蓝天。毕竟我们负责的这份安全不是儿戏,我愿意为此付出毕生之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