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美丽重庆

“取七塘之材 造七塘之景” 艺术家进村庄和村民们一起搞创作

发布时间: 2019-06-03 16:31:49 | 来源: 重庆晨报 | 作者: 孔令强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image.png

陈琳尧的作品《竹·影》

image.png

活动现场入口处

“我们给鸡鸭订规矩,在家具上面种庄稼……板凳不能坐,背篼不能背,楼梯天上挂,地里长扫把……”这是一群艺术家在璧山区七塘镇立下的目标,他们也终于实现了!30日下午,《七塘艺术实验田2019村落创作营》在七塘镇建设村陈家湾正式启幕,走进这个普通的村庄,乍一看与其他村庄似乎无异,但你仔细看,养鸭子的池塘、村民院子门口,甚至是田间地头都变成了展览馆,本来就一直存在的竹子、池塘、瓦罐等等,经过艺术家和村民们的共同创作,已经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七塘实验田艺术项目”是由重庆市雕塑学会、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和七塘镇人民政府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发起的完全公益性的艺术乡村建设项目。“今年我们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8位(组)艺术家,和村里的30位竹编艺人一起,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一起在七塘镇建设村陈家湾进行在地创作。”活动策划人之一、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给记者介绍,与其他的艺术创作不同,这次的项目对艺术家创作使用的材料给出了一定的限制,“艺术家要尊重乡村自身的文脉、逻辑和生长轨迹,我们选用的都是当地原生态的、本身存在的材料,注重材料的生态性。所以观众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可能有的只能存在3个月,就会消失,但这些作品就是和乡村在一起成长。”

青年艺术家张增增的作品《安全空间》吸引了很多村民的关注。养鸭子的小池塘被张增增用田埂和竹条围成了迷宫形状,不过小鸭子们似乎不太听话,并没有按照张增增设计的路线来走。“这样喂出来的鸭子,肉更好吃一些?”村民们笑着讨论着。张增增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本身就是一个养小鸡、小鸭的水洼地,“我的这件作品使用的所有材料都是这里本身有的,就像是从当地的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样。”

“风月摇竹影,扶疏见清白。”徐广荣在《梅兰竹菊》描绘的场景,陈琳尧想要在七塘镇实现。“取七塘之材,造七塘之景,我作品中的竹子是当地的,和我合作的篾匠也是当地的,我想通过作品来表现竹子和影子的关系。”陈琳尧的《竹·影》就放置在田地之间的小路上,太阳照射下来,投影在地上,“观众们穿过作品,走在田间,甚至还有了一些旋律感。”聊到首次和村民们的合作,陈琳尧说这个过程很快乐:“我们一边创作,一边聊天,就聊生活中的家长里短,这样在工作的时候就一点都不枯燥了。”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孔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