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重庆

区县故事荟•大渡口篇|渡口扬帆行千里

发布时间: 2019-06-11 10:54:20 | 来源: 重庆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image.png

古镇新貌

百年义渡,迎送天下客;铁血钢城,铸就爱国情。

大渡口,坐落于重庆主城两山(中梁山、铜锣山)两江(长江、嘉陵江)之间。

江山环抱的自然地形,使大渡口具备交通要冲的先天优势,更使大渡口孕育出上善若水的仁义之风,坚如磐石的爱国之情。

回溯历史,大渡口得名于清朝道光年间的“义渡”,渡客过江,不取分文。抗战时期,汉阳铁厂西迁至此,“义渡”迎来民族工业的火种与希望。新中国成立后,重钢轧出新中国第一根自己生产的钢轨,“义渡”又将源源不断的钢材,输送到祖国四面八方。大渡口,因此留名于中国工业史,留名于重庆的城市记忆中。

如今,大渡口正以大气开放的姿态扬帆行千里,奋力推进“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建设。

从远古时代扬帆走来

一把手斧开启文化印记

在大渡口区博物馆,有一块特殊的“石头”——它的出现,把主城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到了80万-100万年以前。

它就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常用工具之一:手斧。

1983年,这把手斧在大渡口区马王场旧石器遗址出土。它长19.8厘米、宽12.74厘米、厚约5.8厘米,下半部分还保留着石头圆润的形状,上半部分形状尖锐、锋利,有棱有角。

手斧出土后,为准确判断其使用时期,文物工作者提取了手斧所在的原生地层的黄土,送到测年水平较高的澳大利亚进行年代检测。检验结果显示:这把手斧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工具,具备砍砸、刮削等复合功能,可以一物多用,类似于旧石器时代的“瑞士军刀”。

根据鉴定,这把手斧的原材料,是长江沿岸随处可见的鹅卵石。这种石头虽然常见,但具有质地致密、硬度高、适于手握等特点,正是做工具的好材料。

但是,要把河滩上随处可见的一块顽石,变成一件好用、实用的工具,要花费大量的心血。所以,国内旧石器考古专家研究认为:“制作极为不易”。它能保存下来,说明当时类似的工具应不止一件。由此可见,早在80万-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重庆人就有心灵手巧、善于就地取材制作工具的特征。

马王场手斧,这件主城区历史上最早的人类工具,不仅记录了重庆人自古以来的精神气质,更开启了主城文明的关键一章。

不过,重庆幅员广阔,为何远古人类会选择大渡口作为在主城地区最早的栖息地?

这得益于大渡口两山、两江环抱的地理位置。马王场旧石器遗址位于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马王场及桃花溪流域两岸,这里北面有缓坡、丘陵,可以阻挡一定的外来威胁;内部地势相对平坦,离长江水源很近。这意味着,这一区域内有大量动物、植物生存,也相对安全,是一处非常适宜远古人类生活的区域。这一观点,在马王场旧石器遗址的发现过程中也得到了印证。

最早发现马王场旧石器遗址的,是大渡口区一位名叫郭辅国的退休工人。1978年,他在马王场一带,发现了一些长相奇怪的“石头”。

郭辅国平时就对历史、生物等领域很感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对比,他意识到,这些“怪石头”很可能是动物化石!

郭辅国迅速向区文物部门汇报了这一情况。随着勘查、发掘工作逐步开展,这一区域最终被认定为马王场旧石器时代遗址。

而郭辅国发现的“怪石头”们,经鉴定后确认,是恐龙肢骨化石、蛇颈龟化石和植物化石。它们的年代可追溯至遥远的侏罗纪。李国洪介绍,根据这3种化石,可以判断,当年的马王场及桃花溪流域两岸,水草丰茂,动植物繁衍十分兴旺。远古人类选择这里居住,食物、水源等基本生存需求可以得到有效保证。这里曾经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支撑着他们出发走向重庆的其他地方。

如今的大渡口,早已成为现代化的城市。但只要来到大渡口区博物馆,人们还是能从手斧、化石等展品中,回味远古时代重庆的景象,体验远古时代重庆人的智慧。

画外音》》

手斧的发现,是大渡口人杰地灵的一个佐证。明朝开始,在大渡口就流传着一个“独占鳌头”的故事。

在大渡口跳蹬镇,有一座金鳌山,山上有一座金鳌寺。相传用寺里的井水磨墨写字,便可以中状元。明清时期,方圆百十里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纷至沓来,希望能够考出好成绩。

据史料佐证,“独占鳌头”的传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末清初的巴县(今重庆城区)举人刘道开,就住在金鳌寺附近。他曾为金鳌寺题诗“古寺藏山凹,到门方始知” 。

刘家子孙常到寺中长住读书,他们一家在清代一共出了四五个进士。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刘家之所以人才辈出,就是沾了金鳌寺“独占鳌头”的灵气。

新中国成立后,大渡口又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以羽毛球奥运冠军李雪芮、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等为代表的青年才俊们不畏困难,努力拼搏,为国奉献。

人杰地灵的大渡口,在文艺创作领域也硕果累累。近年来,更是诞生了一批广受好评和欢迎的本土文艺佳作。

如2015年、2016年,表演唱《跳磴石工号子》、小品《占座》分别荣获第十六届、十七届全国“群星奖”。

这些作品扎根于大渡口,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如今,还不定期在大渡口区文化馆等处上演。

从铁血西迁中扬帆走来

一座钢城挺起民族脊梁

如果说马王场手斧记录了主城区最早的人类活动轨迹,那么,位于重庆工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8000匹马力蒸汽机,则见证了抗战时期重钢的“铁血西迁”,记载着一段关系中国民族工业火种和希望的历史。

这台长10米、宽2米、重250吨的8000匹马力蒸汽机,静静地躺在重庆工业博物馆的醒目位置,在中国工业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06年洋务运动末期,这台蒸汽机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谢菲尔德市引进。当时,它代表了世界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同款产品在全球仅有数台。抗战爆发后,这台机器连同其他设备一起,顶着日军的疯狂轰炸,经川江被转运到重庆。

国之桢干,厥在钢铁。据统计,抗战期间,重庆的钢铁工业最多时占到全国钢铁工业比重的90%。热火朝天的生产过程中,8000匹马力机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1950年5月10日,新中国的第一根钢轨在重钢诞生。当时,重钢工人正是使用这台8000匹马力机作动力。此后,他们又研制出一种新型钢轨,每米重38公斤,被命名为“中华牌”。在当时,全中国只有重钢有生产钢轨的能力,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就是使用的这批钢轨。

如今,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与8000匹马力机一起,留在了位于重钢旧址的重庆工业博物馆中。

在位于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的重庆工业博物馆中,除了冰冷的机器,还有一座重钢“十八勇士”雕像。

重钢“十八勇士”雕像由总体长12米、高1.5米的18个人形铜像以及一辆东方红号内燃机车头组合而成。这些铜像站立在原重钢老厂房的房梁上,遥望着整个厂区。

在这栩栩如生的铜像背后,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是重庆解放前夕,钢迁会(重钢前身)已改称二十九兵工厂。国民党在100吨炉、交流发电所等重要位置安放了10多吨“TNT”黄色炸药,企图炸毁工厂,让生产瘫痪。

这让爱国工人们心急如焚——如果炸药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在爱国厂长王怀琛的组织下,工人们组成护厂队,与国民党军警机智周旋。

1949年11月30日凌晨,解放的曙光已经照耀重庆。为了保护宝贵的生产设备,地下党员刘家彝、副工程师简国治等护厂积极分子自发用绳索和扁担等工具,手提肩挑,把一箱箱炸药抢运到离厂房较远的空地上。眼看锅炉旁的炸药渐渐减少,突然间,引信启爆。震耳欲聋的巨响中,简国治、刘家彝、古传贤等17人当场壮烈殉职。他们用宝贵的生命保护下来的两台水管式锅炉,在二十九兵工厂后来恢复生产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这17位舍身护厂的烈士,和1946年在钢铁工人反压迫大罢工中牺牲的1位烈士一起,并称为重钢“十八勇士”。

在工业博物馆落成之前,大渡口区为重钢“十八勇士”修建了重钢护厂烈士陵园。每年清明,都有大批大渡口人自发前往陵园,给烈士们献花,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

画外音》》

2011年,重钢完成环保搬迁,离开大渡口,但铭刻民族记忆、肩负家国重任的“钢城”精神仍在大渡口传承。

奋斗新时代,牢记新使命,大渡口明确“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目标定位,培育发展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文化休闲旅游“四大支柱产业”,依托建桥园区环保科技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台湾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园等平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性开发钓鱼嘴滨江湾区,打造主城音乐文化半岛,高新产业加快集聚,高质量发展迈开坚实步伐。

昔日“钢城”正在转型蝶变。

从浪花涛声中扬帆走来

一湾渡口流传义渡精神

在大渡口,还有一座记录了城市历史变迁的古镇——义渡古镇。

大渡口得名,就是因为义渡。民国《巴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大渡口已经有零星的义渡(即摆渡过江,不收分文)出现。这义渡虽然看来是小事,却对两岸百姓意义重大。

从古至今,交通方便都是百姓生活的“刚需”。在重庆,人们面对的是长江、嘉陵江两条大江。以古代的技术水平,要造跨江大桥非常困难,百姓就以渡船作为过江的主要方式。这样一来,经营渡船就成了一个旱涝保收的生意。

可是,过江的人本来就以农户为主,日复一日的船费,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于是,义渡这一慈善形式应运而生。

清道光年间,马王乡士绅自发捐出一片田地,用每年的收租所得作为义渡的运转经费,雇佣船夫,购买一大一小两艘客船,免费渡人过江。据推算,在马王乡义渡,每天来往于长江两岸的,约有近千人次。

重庆人的热情、慷慨,也在义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乡民们又自发筹资,在渡口修建了凉亭、石凳,方便过客等待、休息。

就这样,一个人的义举,变成了众人的义举。很快,这一佳话传遍长江两岸。义渡的名声,甚至远播四川等地。

义渡使两岸物流的成本大为降低,促进了大渡口和今天的巴南、江津等地区的商业、货运等发展。以义渡为中心,当时的马王乡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古镇——义渡古镇。古镇上,有“三街九巷”,沿河是鱼市街,多酒肆、茶楼;鱼市街上方是仁义街,多居民、客栈;仁义街上方则是水运街,接陆路通远方。

古镇的格局,被完整保存到了现在。如今,来到大渡口义渡古镇,仍然可以看见马桑溪遗址和马桑溪渡口(即义渡)遗址。纤绳磨过的痕迹、拴绳子的柱洞,还留在礁石上。

漫步在义渡古镇上,街巷仍保留着上百年前的古韵。过街楼、凉亭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的民宿等和谐共处。据了解,为打造出义渡古镇特色,大渡口区与四川美术学院进行合作,请该院师生进行设计,最终形成了义渡古镇历史与当代相融合的当代园林风格。

据悉,自2017年开放以来,义渡古镇已经迎客超过300万人次。周末及节假日,每天都有上万人次来到这里,感受义渡古韵,欣赏长江景色。

如今,驻足于义渡古镇,抬头可眺望宏伟马桑溪大桥,身边呼啸而过的是成渝铁路上飞驰的火车,脚下,则是一望无际的长江。

得天独厚的交通基础,也使得大渡口成为主城最畅通的城区之一。

今天的大渡口,既传承了义渡的崇德向善,又从更深远、更广阔的意义上,成为重庆连接四面八方,迎送天下来客的交通枢纽的缩影。

在这里,历史与当代、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打造高品质生活等理念,在大渡口得到了充分体现。

画外音》》

如果说义渡古镇是义渡崇德向善的有形传承,那么,大渡口区志愿服务的欣欣向荣,则是对义渡精神品质的无形弘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渡口将传承义渡精神与开展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倡导“当志愿服务先锋、做义渡精神传人”,形成了“人人支持志愿服务、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截至2018年,大渡口全区共有注册志愿者83350人,占常住人口27.78%,注册志愿组织626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273万余小时,名列全市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大渡口始终把群众“所需、所想、所盼”作为志愿服务的落脚点。在这一原则的激励下,先后涌现出“大渡口区党员义工”“莎姐团队”“义渡天使”、建胜“168”志愿服务队、梅明社工志愿服务队等一大批优秀组织品牌,摘得“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重庆市首届优秀志愿服务组织”“重庆市十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荣誉。

“公园之城”耍事多

说起大渡口,人们脑海中会出现一个词:“钢城”。但实际上,重钢搬迁后的大渡口现在已是一座“公园之城”——在103平方公里的辖区里,各具特色的公园星罗密布,成为群众生活休闲的好去处。

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渡口公园,位于现在的轻轨大渡口站附近,是大渡口历史最悠久的公园。

当时,许多单位周末只休息一天。在那宝贵的一天里,人们喜欢成群结队,带上孩子和老人,到大渡口公园散步、观景,到翠湖上的七孔桥拍照留念。

如今,大渡口公园今非昔比。今年“五一”,大渡口公园又新增了乒乓球区、羽毛球场、健身路径区等,能承载更多居民的锻炼健身需求。

中华美德公园文化气息浓,环境安静,绿树成荫,深受中老年人青睐;揽江公园里有一座7层高的揽江楼,登楼可俯瞰钓鱼嘴半岛和长江:双山公园依山而建,栽种有樱花、桃花、梨花等,可登山可赏花。

大渡口还将老旧小区旁的菜地、荒地等城市边角地有机利用起来,改造成为社区公园。仅2018年,就新建凤阳社区公园、鑫瑞社区公园等5个社区公园,面积48207平方米,另外改建11个社区公园、小游园、公园等,面积165323平方米。

“公园多,耍事多,生活越来越舒适啦。”家住凤阳社区安置房的李阿姨感慨,家旁边多了公园后,可以经常带小孙子去玩耍,也能和邻居们一起锻炼身体,增进交流,生活幸福感得到了提升。

截至目前,大渡口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2.6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区、市级文明城区、市级山水园林城区,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本版文图由大渡口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委提供

【活动介绍】

为深入挖掘巴渝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从2019年3月25日起,全市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分为“书记晒文旅”专题宣传、“区县故事荟”专题报道和“炫彩60秒”区县文化旅游微视频大赛三大主要活动,每周一、周四各推出一个区县,每个区县的宣传周期为3天,持续至今年8月中旬结束。

【如何点赞】

第一步:下载新重庆客户端

第二步:打开客户端,点击右上角“我的”,用手机号进行注册(已注册用户可跳过此步骤)

第三步:在客户端“头条”栏目或“活动”栏目里找到页面,进入活动


第四步:点击栏目,为你喜爱的区县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