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化艺术

文物活化利用,重庆怎样发力?

发布时间: 2019-07-01 14:46:09 | 来源: 重庆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image.png

6月29日,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小佛湾造像保护修缮工程现场,修缮人员正在对造像进行超声波检测。记者 齐岚森 摄

白鹤梁题刻。(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供图)

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合川区旅发委供图)

6月29日,作为国家文物局选定的首批川渝石窟保护示范项目,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小佛湾造像启动保护修缮,受到广泛关注。

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活化与利用、重塑与创新……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强音中,在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里,正确建构人文宝贝与旅游乃至经济社会全域发展的关系,就成了一个时代课题。

行动

大足开始“一盘棋”谋划

走进大足石刻宝顶山修复现场,探伤、除尘、脱盐、泥坯加固、漆皮回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的数十位文保专家、学者,无不凝神屏气、聚精会神,唯恐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就会“抹掉”文物上珍贵的历史信息。

“本次保护修缮,既是病害缠身文物的本身需要,也是为了让石刻造像艺术更完美地向市民游客呈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取舍,一直是困扰文物修复界的话题之一。即在修复过程中,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文物的现状,延续物质本体承载的突出价值,还是对残缺部分进行修补,还原文物原有的视觉冲击力?前者,受专业观众青睐,因为残缺中往往蕴藏着重要的学术信息;后者,易被普通观众接受,因为文物整体艺术价值带来的震撼更容易体现。这看似文物修复界的争论话题,实则反映了让文物更好“活”起来的不同理念之争。

今年5月9日,市委书记陈敏尔前往大足区调研,指出大足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把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大足石刻作为谋划推进发展的首要战略,统筹抓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让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让更多游客在大足留“足”。

这,既是期望,更是目标。为此,大足开始了“一盘棋”谋划——

调整定位,让石刻“活”得有方向。统筹抓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国际文旅城正在规划中。

抓传承,让石刻“活”起来。建学科,与南京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招收“大足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设立大足石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建基地,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研学游基地等;建城市,把石刻文化植入城市方方面面,推进城景融合,打造“十里景观十里城”。

抓传播,让石刻“活”出去。启动“四百工程”,走进全球100家博物馆、100个城市、100个高校及举办100场推介会,全方位、多层次传播营销大足石刻。

抓利用,让石刻“活”精彩。打造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之间区域的诗意空间,推进文、旅、农、商、体融合发展。

努力

打好“人文”牌,重庆在路上

事实上,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大足石刻,让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让更多游客在大足留“足”,这不仅是大足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更是重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之需。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拥有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世界第一“水下石刻碑林”白鹤梁等2.5万余处宝贵历史文化遗迹,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4项、市级非遗项目511项,如何用足用好这些人文宝贝,保护历史文脉,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嵌入美丽乡村,是重庆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必答题。

近年来,重庆各区县在打好“人文”牌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合川启动了钓鱼城申世遗和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在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前提下,对标对表相关标准,加快实施消防系统工程、悬空卧佛保护工程等。近日,“钓鱼城范家堰衙署遗址”风景邮戳也正式投用,以丰富游客的互动体验。钓鱼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进入建设阶段,工程预计需要两年时间,建成后游客可近距离互动体验钓鱼城遗址的厚重历史。

沙坪坝区启动了“文化提质”工程,正加快推进万达文旅城、磁器口古镇扩容工程等。其中,磁器口升级扩容,包括S1938创意产业园、沙磁巷、磁器口后街等项目,构建以沙磁文化产业园—红岩烈士陵园—融汇温泉城为主线的沙磁文化旅游圈,建成后不仅古镇规模扩大,还将进一步丰富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全要素体验。

万盛黑山谷景区本是一个传统观光型景区,为改变“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境况,他们以全域旅游视角,布局了奥陶纪公园、板辽金沙湖、青年汇巅峰乐园等互动性、体验性极强的项目。今夏,他们更是将马戏文化植入到青山绿水中,举办国际大马戏节,遴选了《亚特兰蒂斯-海底奇幻之旅》《俄罗斯国际大马戏团-魔幻森林》两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剧,欲以跨国界的文化艺术交流引爆一场全民狂欢。

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为了弥补观光型景区的短板,将川江号子、哭嫁等非遗文化植入大型实景演艺《印象武隆》中,成功演出2300多场,接待游客350多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近4亿元。“更重要的是,通过该剧,武隆把‘过境游’变成了‘过夜游’,拉动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创收20多亿元,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武隆喀斯特印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军称。

据市文化旅游委提供的数据,去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产值6000多亿元,其中仅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就带动就业32.4万人,产值达到486亿元,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美术馆和非遗项目被纳入旅游线路。

不过,我们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在重庆的文化景观中,明星产品并不多,有全国影响的文创产品很缺乏,人文宝贝产生的向心力和吸引力还不够。让静态的文物古迹“活”起来,重庆尚需从多方面发力。

建议

以文旅融合激活宝贵遗产的活力

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让文化瑰宝活在当下、服务当代,永续发展,无疑是一招好棋。

关键是,怎么做?

“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旅游便是利用的好方式。”重庆市政府旅游发展高级顾问、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认为,随着旅游发展由观光游向度假游、体验游等转变,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风景”层次,开始走向“观文品史享生活”的新阶段。

中国旅游研究院一项研究表明,从近年来对节假日旅游市场的监测结果看,90%以上的游客会参与各类文化活动,40%的游客会进入文博场所。仅2018年,各遗产地就为地方带来直接旅游收入143.75亿元。

那么,怎样让人文宝贝对游客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呢?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原国家旅游局政法司副司长高舜礼表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需要实现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解决千馆一面、展品故事挖掘解读不够等问题,实现景区内涵的置换、更新和充实,新上项目要对应游客需求,新建新增的文旅项目要考虑市场需求,关键是要给游客带来震撼效果。

在这方面,故宫和敦煌的做法给我们上了一课。今年元宵节,故宫举办了建院94年以来的首次灯会,直接让票务系统崩溃,门票被秒抢,把此次活动打造成了一个超级IP;《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节目、纪录片,让国宝重器“开口说话”;开发的口红、手机壳、电脑包、鼠标垫、U盘等文创产品超过1万种,年收入达15亿元。

敦煌通过出版图书,拍摄《又见敦煌》,开发相关网络游戏,创立“敦煌学”等一系列动作,让敦煌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千万人次,以文旅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占到全市GDP的60%以上,实现了从规模速度到品质效益的跨越升级。

“反观我市,部分人文景观人气不旺,就是在于活化不力——文化元素提炼不足、游客互动体验不够、景区特色不鲜明。”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专委会委员、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副院长王宁认为。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副总裁、两岸光点聚落项目顾问冶青的观点是,文化遗产的活化,要多维度思考,包括景区、社区、产业发展三个维度;系统性推进,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部门化到公众化,从市场化到资产化;组织性引导,要多方合力,注重跨界融合。

携程旅游重庆分公司负责人张大伟认为,旅游业发展“得年轻群体者,得天下”,年轻群体的旅行特征是爱自由、够洒脱、重体验、舍得花。在文化遗产的活化中,要针对年轻群体的旅行特征,打造互动性强、特色鲜明、适销对路的产品,奥陶纪公园的火爆就是例证。

“接下来,重庆将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秦定波称,开展积极主动的实践,以文旅融合激活宝贵遗产的活力,进而让更多的人为传统文化留“足”,为旅游留“足”,为我们这座城市留“足”。